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一) 国际背景 | 第15页 |
(二) 国内背景 | 第15-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24页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4-25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五、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5-2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28-42页 |
一、人地协调观内涵界定 | 第28-33页 |
(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第28-31页 |
(二) 人地协调观的构成 | 第31-32页 |
(三)人地协调观内涵 | 第32-33页 |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关系诠释 | 第33-40页 |
(一) 地理教学与地理教材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二) 教材分析的必要性 | 第34页 |
(三) 教材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四)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地协调观 | 第35-39页 |
(五) 人地协调观的基本特征 | 第39-40页 |
三、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40-42页 |
(一) 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 | 第40-41页 |
(二) 系统论 | 第41页 |
(三)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观察量表的构建 | 第42-53页 |
一、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一)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原理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 | 第42页 |
(二)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 | 第42-43页 |
(三) 基于地理学科特点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 | 第43页 |
(四) 基于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特点的培养评价 | 第43页 |
二、观察量表的构建及使用说明 | 第43-49页 |
(一) 观察量表的构建 | 第44-48页 |
(二) 观察量表的使用说明 | 第48-49页 |
三、观察样本的选择 | 第49-51页 |
(一) 课堂观察的目的与对象 | 第49-50页 |
(二) 作品分析的目的与对象 | 第50-51页 |
四、观察的基本流程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分析 | 第53-65页 |
一、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一) 人地协调观中地理知识的培养现状 | 第53-55页 |
(二) 人地协调观中地理能力与方法的培养现状 | 第55-57页 |
(三) 人地协调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现状 | 第57页 |
二、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存在问题 | 第57-61页 |
(一) 重视程度不够,内涵理解不全 | 第57-58页 |
(二) 重视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养成 | 第58-59页 |
(三) 价值观培养欠缺,课堂“高度”不够 | 第59-61页 |
(四) 缺少真实情境创设,课程开发能力弱 | 第61页 |
三、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建议 | 第61-65页 |
(一) 重视素养培养,增强素养内涵的理解 | 第61-62页 |
(二) 重视问题探究,关注能力与方法养成 | 第62-63页 |
(三)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重视价值观的培养 | 第63-64页 |
(四) 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加强课程资源开发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初探 | 第65-78页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第65-67页 |
(一) 设计依据 | 第65-67页 |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 第67页 |
二、教学方法选择 | 第67-69页 |
(一) 案例教学法 | 第67页 |
(二) 讲授法 | 第67-68页 |
(三) 比较法 | 第68页 |
(四) 问题探究法 | 第68页 |
(五) 决策教学模式 | 第68-69页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第69-76页 |
四、教学设计评价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78-79页 |
二、存在不足 | 第79页 |
三、前景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