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灾害及其防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灾害观中的灾害损失评估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缘起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概念厘定与思想基础第17-31页
    2.1 灾害的属性第17-19页
        2.1.1 灾害的自然属性第17-18页
        2.1.2 灾害的社会属性第18-19页
    2.2 灾害损失评估的厘定第19-24页
        2.2.1 灾害损失评估的子系统第19-21页
        2.2.2 灾害损失评估的要素第21-24页
    2.3 灾害损失评估的思想基础第24-31页
        2.3.1 马克思主义灾害观:人与自然关系论第24-28页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减灾思想:灾损评估方法论第28-31页
第3章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困境分析第31-37页
    3.1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的困境第31-34页
        3.1.1 管理层面:体制造成统计偏差第31-32页
        3.1.2 方法层面:评估结果质量不高第32-34页
        3.1.3 内容层面:忽视间接损失价值第34页
    3.2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困境的原因第34-37页
        3.2.1 现行灾损评估体制难协调第35页
        3.2.2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难达标第35-36页
        3.2.3 灾损科技评估水平待加强第36-37页
第4章 完善我国灾害损失评估的理路第37-49页
    4.1 多元主体:建构多元灾损评估体系第37-40页
        4.1.1 倡导灾损评估参与主体多元化第37-38页
        4.1.2 注重灾损评估主体职能专业化第38-39页
        4.1.3 搭建灾损评估协作沟通平台第39-40页
    4.2 丰富内容:注重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损失评估第40-41页
        4.2.1 关注社会系统损失评估第40-41页
        4.2.2 强化生态环境损失评估第41页
    4.3 市场机制:引入商业保险评估第41-44页
        4.3.1 重视市场经济的保险功能第42-43页
        4.3.2 灾损保险评估运行常态化第43-44页
    4.4 科技支撑:大数据系统提升灾损评估能力第44-46页
        4.4.1 大数据迅捷精准发布灾情预警第44-45页
        4.4.2 大数据实时跟踪评估灾情现况第45-46页
    4.5 机构改革:设置覆盖涉灾行业的职能部门第46-49页
        4.5.1 灾害损失评估无序倒逼机构改革第46-47页
        4.5.2 设置专司评灾机构发挥协调作用第47-49页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灾害观指导灾损评估研究的价值第49-53页
    5.1 马克思主义灾害观指导灾损评估研究的理论价值第49-51页
        5.1.1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第49-50页
        5.1.2 归纳和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减灾思想第50-51页
    5.2 马克思主义灾害观指导灾损评估研究的实践意义第51-53页
        5.2.1 灾损评估研究有利于系统提升应灾能力第51页
        5.2.2 灾损评估研究有助于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第51-53页
结束语第53-5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4-60页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60-61页
后记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主实义》对中国典籍的引用研究
下一篇:Challenges and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That Arise from US and Chinese Relations with the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