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机械论文--船舶动力装置论文--内燃机动力装置论文--柴油机论文

船用低速二冲程废气再循环柴油机性能仿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2 NOx排放控制技术第14-18页
        1.2.1 柴油机NOx生成机理第14-16页
        1.2.2 柴油机NOx控制措施第16-18页
    1.3 船用二冲程柴油机废气再循环技术第18-21页
        1.3.1 EGR系统第18-20页
        1.3.2 EGR率定义第20-21页
    1.4 船用二冲程柴油机EGR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第21-26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5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25-26页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6-29页
第2章 船用二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数学模型第29-49页
    2.1 气缸内热力过程第29-40页
        2.1.1 缸内工作过程基本方程第29-31页
        2.1.2 缸内工质的特性参数第31-33页
        2.1.3 气缸工作容积第33-34页
        2.1.4 缸内周壁的传热过程第34-35页
        2.1.5 缸内燃烧过程第35-36页
        2.1.6 扫气口、排气阀的流量计算第36-38页
        2.1.7 缸内热力过程分析第38-40页
    2.2 进排气过程第40-44页
        2.2.1 排气系统热力过程基本方程第40-41页
        2.2.2 进气系统热力过程基本方程第41-42页
        2.2.3 中冷器计算第42-44页
    2.3 涡轮增压器模型第44-47页
        2.3.1 压气机特性参数第44-45页
        2.3.2 涡轮特性参数第45-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船用二冲程柴油机EGR Tier Ⅱ基本模式性能研究第49-59页
    3.1 柴油机模型建立及验证第49-51页
    3.2 柴油机工作模型的验证第51-57页
    3.3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船用二冲程柴油机LOWEGR模式的仿真计算第59-77页
    4.1 试验与仿真研究基础第59-60页
    4.2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0-61页
    4.3 仿真模型的调节第61-62页
    4.4 LOWEGR模式下EGR柴油机性能仿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第62-64页
    4.5 LOWEGR模式下EGR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64-68页
        4.5.1 LOWEGR对EGR柴油机缸内压力的影响第65-66页
        4.5.2 LOWEGR对EGR柴油机缸内温度的影响第66页
        4.5.3 LOWEGR对柴油机油耗的影响第66-67页
        4.5.4 LOWEGR对柴油机放热量的影响第67-68页
        4.5.5 LOWEGR对压气机的影响第68页
    4.6 LOWEGR模式下不同EGR率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第68-70页
    4.7 船用二冲程EGR柴油机两种模式的评价第70-75页
    4.8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船用二冲程柴油机ECAEGR模式的仿真计算第77-91页
    5.1 ECAEGR模式的下6S60ME柴油机性能第77-78页
    5.2 ECAEGR模式下柴油机性能的校验第78-80页
    5.3 ECAEGR模式下EGR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80-84页
        5.3.1 ECAEGR对柴油机缸内压力的影响第80-81页
        5.3.2 ECAEGR对柴油机缸内温度的影响第81-82页
        5.3.3 ECAEGR对柴油机油耗的影响第82-83页
        5.3.4 ECAEGR对柴油机放热量的影响第83-84页
        5.3.5 ECAEGR对压气机运行点的影响第84页
    5.4 不同EGR模式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84-87页
        5.4.1 两种模式对柴油机缸内压力的影响第84-85页
        5.4.2 两种模式对柴油机缸内温度的影响第85-86页
        5.4.3 两种模式对柴油机油耗的影响第86-87页
        5.4.4 两种模式对柴油机放热量的影响第87页
    5.5 ECAEGR模式下不同EGR率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第87-89页
    5.6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结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7-98页
个人简历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活塞用Cu、Ni增强型铝合金力学性能、组织与磨损性能
下一篇:小型无人艇的无模型自适应跟踪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