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大跨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的构造特点 | 第11-12页 |
1.3 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地震破坏形式 | 第12-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3 大跨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19-20页 |
1.4.4 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22-43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反应谱方法 | 第23-27页 |
2.2.1 反应谱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2 振型组合规则 | 第25-26页 |
2.2.3 空间组合规则 | 第26-27页 |
2.3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2.4 非线性静力方法 | 第33-42页 |
2.4.1 单模态Pushover分析 | 第34-41页 |
2.4.2 多模态Pushover分析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桥梁有限元模型及其动力特性 | 第43-56页 |
3.1 桥梁对象概述 | 第43-45页 |
3.1.1 桥梁主要构件 | 第43-45页 |
3.2 有限元模型介绍 | 第45-50页 |
3.2.1 材料定义 | 第45-47页 |
3.2.2 单元定义 | 第47-48页 |
3.2.3 塑性模拟方式 | 第48-49页 |
3.2.4 材料的滞回模型 | 第49-50页 |
3.3 结构的基本动力特性 | 第50-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线弹性分析 | 第56-76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设计反应谱与地震动记录 | 第56-62页 |
4.2.1 设计反应谱 | 第56-57页 |
4.2.2 地震动记录 | 第57-62页 |
4.3 自重作用下结构分析 | 第62-66页 |
4.3.1 自重工况轴力下截面屈服弯矩的计算 | 第62-66页 |
4.3.2 自重工况下的截面弯矩分析 | 第66页 |
4.4 线弹性时程分析 | 第66-69页 |
4.5 多向反应谱分析 | 第69-70页 |
4.6 分析比较 | 第70-74页 |
4.6.1 位移分析 | 第70-71页 |
4.6.2 内力分析 | 第71-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罕遇地震作用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76-90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塑性模拟方法 | 第76-80页 |
5.2.1 纤维铰的概念 | 第76页 |
5.2.2 等效塑性铰长度与极限转角 | 第76-80页 |
5.3 位移分析 | 第80-82页 |
5.4 内力分析 | 第82-88页 |
5.4.1 弯矩分析 | 第82-86页 |
5.4.2 塑性铰状态 | 第86-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桥梁地震响应弹塑性静力分析 | 第90-104页 |
6.1 引言 | 第90页 |
6.2 罕遇地震作用下桥梁横向响应 | 第90-98页 |
6.2.1 性能点的确定 | 第90-95页 |
6.2.2 分析比较 | 第95-98页 |
6.3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桥梁横向响应 | 第98-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