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内容和结构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2.1 人力资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2页 |
2.1.1 人力资本思想的产生 | 第11页 |
2.1.2 现代人力资本思想 | 第11-12页 |
2.2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 第12-16页 |
2.2.1 索洛(R.M.Solow)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第12-13页 |
2.2.2 阿罗(K.J.Arrow)的"干中学"模型 | 第13页 |
2.2.3 宇泽弘文(Uzawa Hirofumi)的两部门模型 | 第13-14页 |
2.2.4 罗默(Paul M.Romer)的知识溢出模型 | 第14-15页 |
2.2.5 巴罗(Robert J.Barro)的有效劳动模型 | 第15页 |
2.2.6 卢卡斯(Robert E.Lucas)的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 | 第15-16页 |
2.3 关于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第16-18页 |
2.3.1 国外实证研究 | 第16页 |
2.3.2 国内实证研究 | 第16-18页 |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 | 第18-30页 |
3.1 区域划分依据 | 第18-20页 |
3.1.1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 第18-19页 |
3.1.2 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历史演变 | 第19-20页 |
3.2 区域经济差异的衡量指标 | 第20-22页 |
3.2.1 绝对差距指标 | 第20-21页 |
3.2.2 相对差距指标 | 第21-22页 |
3.3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整体分析 | 第22-30页 |
3.3.1 我国区域经济的整体状况 | 第22-28页 |
3.3.1.1 各区域GDP及人均GDP变化情况 | 第22-24页 |
3.3.1.2 各区域GDP及人均GDP变化率情况 | 第24-28页 |
3.3.2 我国八大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分析 | 第28-30页 |
4 我国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研究 | 第30-40页 |
4.1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 | 第30-34页 |
4.1.1 成本法 | 第30页 |
4.1.2 收入法 | 第30-32页 |
4.1.3 未来收入现值法 | 第32-33页 |
4.1.4 当期价值法 | 第33页 |
4.1.5 受教育年限法 | 第33-34页 |
4.2 我国人力资本状况的整体分析 | 第34-40页 |
4.2.1 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 第34-36页 |
4.2.2 区域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分析 | 第36-38页 |
4.2.3 人力资本差异状况分析 | 第38-40页 |
4.2.3.1 人力资本存量差异状况 | 第38-39页 |
4.2.3.2 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差异状况 | 第39-40页 |
5 我国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40-56页 |
5.1 人力资本差异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7页 |
5.2 人力资本的作用机制与效用分析 | 第47-56页 |
5.2.1 回归模型 | 第47-48页 |
5.2.2 计量方法 | 第48-51页 |
5.2.3 回归过程与讨论 | 第51-5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一些建议 | 第57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摘要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