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一 试“味” | 第16-28页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1.1 翻译观 | 第16页 |
1.1.2 翻译观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 第16-18页 |
1.1.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 第20-23页 |
1.2.1 饮食文学 | 第20-21页 |
1.2.2 饮食文学作品的中国味 | 第21-2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4 创新性 | 第2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二 识“味”——味论体系与饮食文学味论翻译观 | 第28-33页 |
2.1 传统味论体系概述 | 第28-29页 |
2.1.1 起源及发展 | 第28-29页 |
2.1.2 味论体系的构建 | 第29页 |
2.2 饮食文学味论翻译观 | 第29-33页 |
2.2.1 味论体系与饮食文学的契合点 | 第29-31页 |
2.2.2 饮食文学味论翻译观的构建 | 第31-33页 |
三 调“味”——味论思想指导下的饮食文学翻译方法论 | 第33-53页 |
3.1 美食味 | 第33-40页 |
3.1.1 食名翻译中异味的处理 | 第33-36页 |
3.1.2 美食馀味的呈现 | 第36-40页 |
3.2 民俗味 | 第40-48页 |
3.2.1 俗语翻译的蒜酪味 | 第40-43页 |
3.2.2 俗礼翻译的大羹味 | 第43-48页 |
3.3 情理味 | 第48-53页 |
3.3.1 叙事说理之至味 | 第48-50页 |
3.3.2 故地旧人之意味 | 第50-53页 |
四 品“味”——味论思想指导下的饮食文学翻译鉴赏论 | 第53-89页 |
4.1 细部鉴赏 | 第53-73页 |
4.1.1 赏美食味 | 第53-59页 |
4.1.1.1 食名鉴赏的味内味 | 第53-55页 |
4.1.1.2 食趣鉴赏的味外味 | 第55-59页 |
4.1.2 民俗翻译的俚趣与雅正 | 第59-66页 |
4.1.2.1 俗语鉴赏的趣味 | 第59-62页 |
4.1.2.2 俗礼鉴赏的遗味 | 第62-66页 |
4.1.3 情理翻译的脉络与格调 | 第66-73页 |
4.1.3.1 文脉畅通的义味 | 第66-70页 |
4.1.3.2 别具一格的风味 | 第70-73页 |
4.2 整体鉴赏 | 第73-89页 |
4.2.1 圣境——意象生动而意义深远的滋味 | 第73-75页 |
4.2.2 神境——风姿绰约的韵味 | 第75-76页 |
4.2.3 化境——不露痕迹的境界味 | 第76-89页 |
五 知“味”——味论翻译观思想根源 | 第89-97页 |
5.1 阴阳五行学说 | 第89-91页 |
5.1.1 五行学说的“和而不同”与“和谐” | 第89-90页 |
5.1.2 阴阳学说的辩证思维方式 | 第90-91页 |
5.2 儒道思想和言意之辨 | 第91-94页 |
5.2.1 儒家“中和味” | 第91-92页 |
5.2.2 道家“味无味” | 第92-94页 |
5.2.3 儒道思想中的“立象以尽意” | 第94页 |
5.3 佛经传译中的“失味” | 第94-97页 |
六 回“味”——饮食文学味论翻译观总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1 | 第102-103页 |
附录2 | 第103-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