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有关选课走班制的研究 | 第11-14页 |
2. 有关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二、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及其历史回顾 | 第20-32页 |
(一) 学校课程的制约因素 | 第20页 |
(二)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依据 | 第20-21页 |
1. 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第20-21页 |
2.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 第21页 |
3. 从学校实际出发 | 第21页 |
(三)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 | 第21-32页 |
1. 近代学制建立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变化 | 第22-28页 |
2. 建国以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变化 | 第28-29页 |
3. 小结 | 第29-32页 |
三、选课走班制概述 | 第32-38页 |
(一) 选课走班制的含义 | 第32-33页 |
(二) 选课走班制的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1.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3-34页 |
2. 因材施教 | 第34页 |
(三) 选课走班制在我国产生的原因 | 第34-36页 |
1.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35页 |
2. 新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 第35-36页 |
(四) 选课走班制的实质 | 第36-38页 |
四、个案高中选课走班制的实践研究 | 第38-50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38-41页 |
1. 研究框架 | 第3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0页 |
4.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40-41页 |
(二) 个案高中的选课走班制实践 | 第41-49页 |
1. 艺体领域分类选课走班的实践 | 第41-45页 |
2. 学科能力分层选课走班的实践 | 第45-49页 |
(三) 小结 | 第49-50页 |
五、选课走班制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 第50-60页 |
(一) 选课走班制对学校课程设置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二) 选课走班制对学校课程设置影响的表现 | 第52-60页 |
1. 分层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更加细化 | 第52-53页 |
2. 学校课程更加丰富多样 | 第53-55页 |
3. 课程组合个人化初显 | 第55-56页 |
4. 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加强 | 第56-57页 |
5. 学生课程自主意识增强 | 第57-58页 |
6. 促进学校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形成 | 第58-60页 |
六、选课走班制下学校课程设置的建议 | 第60-68页 |
(一) 选课走班制下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1. 分层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分层不够明确 | 第60页 |
2. 分类走班课程设置有待规范 | 第60页 |
3. 课程种类有待进一步丰富 | 第60-61页 |
(二) 选课走班制下学校课程设置的困难 | 第61-63页 |
1. 教师方面 | 第61页 |
2. 资源支持 | 第61-62页 |
3. 高考压力 | 第62-63页 |
(三) 选课走班制下学校课程设置的建议 | 第63-68页 |
1. 课程分层分类相结合 | 第63-64页 |
2. 增加选修课开设数量 | 第64-65页 |
3. 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的课程设置建议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