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2-30页 |
·元胞自动机介绍 | 第22-24页 |
·元胞自动机的物理学定义 | 第22页 |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22-24页 |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第24页 |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典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5-28页 |
·Wolfram 的184 号模型 | 第25页 |
·NaSch 模型 | 第25-26页 |
·基于慢启动规则的 VDR 模型 | 第26-27页 |
·速度效应模型 | 第27页 |
·MCD 模型 | 第27-28页 |
·双车道 CA 模型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雾天不同能见度下道路交通流动态特性与安全限速研究 | 第30-54页 |
·雾天低能见度下人-车-路-环境特性 | 第30-31页 |
·交通流特性 | 第31-32页 |
·基于停车视距模型和标志认知距离模型的安全限速计算 | 第32-34页 |
·基于停车视距模型 | 第32-34页 |
·基于交通标志认知距离模型 | 第34页 |
·国家高速公路雾天安全限速标准 | 第34页 |
·依据人-车-路-环境特性建立相应CA 模型 | 第34-37页 |
·CA 模型运行规则 | 第37-38页 |
·CA 模型参数的取值 | 第38页 |
·模拟结果 | 第38-51页 |
·能见度为333cell(500m)时的情况 | 第38-42页 |
·能见度为133cell(200m)时的情况 | 第42-44页 |
·能见度为100cell(150m)时的情况 | 第44-46页 |
·能见度为67cell(100m)时的情况 | 第46-49页 |
·能见度为33cell(50m)时的情况 | 第49-51页 |
·不同能见度下限速值统计表及交通流动态特性 | 第51-53页 |
·不同能见度下限速值统计表 | 第51-52页 |
·低能见度下交通流动态特性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隧道不同见度下道路交通流动态特性与安全研究 | 第54-64页 |
·隧道区域划分及照明要求确定准则 | 第54-55页 |
·公路隧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驾驶人因素 | 第55-56页 |
·车辆因素 | 第56页 |
·道路因素 | 第56页 |
·隧道环境因素 | 第56页 |
·基于视觉视认性的公路隧道限速研究 | 第56-58页 |
·车辆穿越隧道时速度变化情况 | 第56-57页 |
·基于视觉视认性的限速值确定 | 第57-58页 |
·模型建立 | 第58页 |
·泊松分布 | 第58页 |
·境界区、渐变区车辆速度特性 | 第58页 |
·模型规则 | 第58-59页 |
·模拟结果 | 第59-63页 |
·隧道能见度为67cell(100m)时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隧道能见度为100cell(150m)时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82页 |
附录一:雾天不同能见度下道路交通流动态特性与安全限速研究程序 | 第69-79页 |
附录二:隧道不同见度下道路交通流动态特性与安全研究程序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