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四、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 第12-13页 |
五、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 第14-21页 |
一、相关慨念的解读与界定 | 第14页 |
二、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 第14-16页 |
三、“预学-导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简介 | 第16-18页 |
四、模式的内涵、目标以及操作要领 | 第18-21页 |
(一)“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主要内涵 | 第18页 |
(二)“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主要目标 | 第18-19页 |
(三)“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操作要领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教学模式的要素、特质与高效建构 | 第21-31页 |
一、“三驾马车”驱动课堂的灵动 | 第21-26页 |
(一)导学案的编制目的、原则及基本要求 | 第21-22页 |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优点及要求 | 第22-24页 |
(三)合作学习的概念、要素及作用 | 第24-26页 |
二、灵动课堂的基本特质及指向 | 第26-28页 |
(一)灵动课堂的基本特质 | 第26页 |
(二)灵动课堂的具体指向(以英语课堂为例) | 第26-28页 |
三、灵动课堂模式的高效建构 | 第28-31页 |
(一)构成课堂教学各目标要素的有效整合 | 第28-29页 |
(二)构成课堂各行动环节的高效灵动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与系统推进 | 第31-38页 |
一、理念高度决定行动力度与深度 | 第31-32页 |
二、校本制度助推课改 | 第32-34页 |
三、模式的系统推进 | 第34-38页 |
(一)强化舆论宣传 让课改深入人心 | 第35页 |
(二)注重队伍培训 强化典型引领 | 第35-37页 |
(三)分步推进 阶段侧重 | 第37-38页 |
第四章“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效能评价 | 第38-60页 |
一、评价的理论依据、目的及方法 | 第38-39页 |
二、基于“灵动课堂教学评价表”(附录 1)数据下的模式评价 | 第39-41页 |
三、基于“灵动课堂教学评价表”文字记录下的模式评价 | 第41-42页 |
四、基于“灵动课堂”学生调查问卷(附录 2)数据下的模式研究 | 第42-58页 |
五、“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效能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课改深度推进的瓶颈与项目突破 | 第60-66页 |
一、当前深度推进课改的困惑 | 第60-61页 |
二、基于灵动课堂的“项目”突破 | 第61-66页 |
(一)导学案的规范 | 第61-62页 |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三部曲” | 第62页 |
(三)“五真”引领合作学习 | 第62-64页 |
(四)让课堂“慢”下来 | 第64-65页 |
(五)让“问题”成为课堂主旋律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