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标志信息要素选用研究 | 第12-13页 |
1.3.2 标志信息排布形式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标志信息数量阈值研究 | 第14-15页 |
1.3.4 标志服务效用表征研究 | 第15-16页 |
1.3.5 标志设计设置国家规范 | 第16-17页 |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构成及排布研讨 | 第20-32页 |
2.1 我国城市道路指路标志 | 第20-25页 |
2.1.1 国家规范 | 第20-22页 |
2.1.2 北京市 | 第22-23页 |
2.1.3 南京市 | 第23-25页 |
2.1.4 武汉市 | 第25页 |
2.2 国外城市道路指路标志 | 第25-28页 |
2.2.1 美国 | 第25-26页 |
2.2.2 日本 | 第26-27页 |
2.2.3 欧洲 | 第27-28页 |
2.3 指路标志信息构成及排布思考 | 第28-31页 |
2.3.1 标志信息服务目标 | 第28-29页 |
2.3.2 标志信息内容构成 | 第29页 |
2.3.3 标志信息发布形式 | 第29-30页 |
2.3.4 标志信息传递数量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驾驶人对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认知分析 | 第32-51页 |
3.1 驾驶人标志信息认知过程 | 第32-33页 |
3.2 驾驶人对指路标志信息的理解性实验 | 第33-45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3.2.2 实验对象 | 第33-34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4-40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3.2.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3.3 驾驶人对指路标志信息的需求性实验 | 第45-50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46页 |
3.3.2 实验对象 | 第46页 |
3.3.3 实验设计 | 第46页 |
3.3.4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3.3.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模型 | 第51-64页 |
4.1 人机工效学量化模型 | 第51-55页 |
4.1.1 指路标志人机系统分析 | 第51-52页 |
4.1.2 量化的理论依据 | 第52页 |
4.1.3 量化的指标选取 | 第52-55页 |
4.1.4 量化模型的构建 | 第55页 |
4.2 信息熵量化模型 | 第55-63页 |
4.2.1 指路标志信息层面划分 | 第56页 |
4.2.2 量化的理论依据 | 第56-57页 |
4.2.3 量化的指标选取 | 第57-63页 |
4.2.4 量化模型的构建 | 第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案例 | 第64-83页 |
5.1 案例指路标志设计 | 第64-67页 |
5.1.1 新式指路标志设计 | 第64-65页 |
5.1.2 现状指路标志设计 | 第65-67页 |
5.2 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 | 第67-81页 |
5.2.1 人机工效学量化模型 | 第67-76页 |
5.2.2 信息熵量化模型 | 第76-81页 |
5.3 量化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84页 |
有待完善之处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