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现阶段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信号交叉口一次过街人行横道设置研究 | 第19-33页 |
2.1 现阶段人行横道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9-21页 |
2.2 信号交叉口行人穿越人行横道的特性分析 | 第21-23页 |
2.2.1 过街行人基本参数分析 | 第21-22页 |
2.2.2 不同行人的过街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3 信号交叉口一次过街人行横道设置 | 第23-32页 |
2.3.1 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设置尺寸研究 | 第23-28页 |
2.3.2 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设置形式研究 | 第28-32页 |
2.4 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设置存在的其他问题分析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信号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安全设施设置研究 | 第33-44页 |
3.1 信号交叉口二次过街设置形式 | 第33页 |
3.2 信号交叉口二次过街行人相位信号灯设置方法 | 第33-38页 |
3.2.1 二次过街行人相位信号灯设置要求 | 第33-34页 |
3.2.2 二次过街行人相位信号灯设置方法 | 第34-36页 |
3.2.3 二次过街行人相位绿灯时间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3.3 信号交叉口二次过街安全设施设置研究 | 第38-40页 |
3.3.1 行人二次过街安全设施布置形式 | 第38-40页 |
3.3.2 信号交叉口二次过街安全岛尺寸 | 第40页 |
3.4 信号交叉口保障行人二次过街的其他安全设施 | 第40-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 | 第44-56页 |
4.1 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4.1.1 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 | 第44页 |
4.1.2 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4.2 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4.2.1 信号灯时间设置方面 | 第45页 |
4.2.2 行人过街特性方面 | 第45-46页 |
4.3 对典型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调查研究 | 第46-53页 |
4.3.1 调研地点 | 第46-48页 |
4.3.2 调研对象 | 第48-49页 |
4.3.3 调研过程 | 第49页 |
4.3.4 分析调研数据 | 第49-53页 |
4.4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信号灯辅助设施 | 第53-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信号交叉口路段车辆行驶速度限制措施研究 | 第56-67页 |
5.1 信号交叉口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对行人过街安全的影响 | 第56-58页 |
5.1.1 运行速度与自由流速度差对事故率的影响 | 第56页 |
5.1.2 驾驶员主观感觉速度与运行速度存在偏差 | 第56-57页 |
5.1.3 信号交叉口路段限制车辆行驶速度的方法 | 第57-58页 |
5.2 信号交叉口路段速度限制理论基础 | 第58-60页 |
5.2.1 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视觉变化特性 | 第58-59页 |
5.2.2 设计速度、运行速度、限制速度的关系 | 第59-60页 |
5.3 信号交叉口路段典型限速措施设置要求 | 第60-64页 |
5.3.1 限速标志 | 第60-63页 |
5.3.2 佐尔拉视觉减速标线 | 第63页 |
5.3.3 振动型减速标线 | 第63-64页 |
5.4 信号交叉口路段其他限速措施 | 第64-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信号交叉口左转掉头车道设置方法研究 | 第67-80页 |
6.1 信号交叉口左转掉头研究的必要性 | 第67页 |
6.2 信号交叉口左转掉头车道设置原则 | 第67页 |
6.3 信号交叉口影响左转掉头车道设置的因素分析 | 第67-69页 |
6.3.1 行车道宽度分析 | 第68页 |
6.3.2 中间带宽度分析 | 第68-69页 |
6.4 信号交叉口左转掉头空间和时间分析 | 第69-72页 |
6.5 信号交叉口左转掉头车道设置研究 | 第72-79页 |
6.5.1 直接式左转掉头方式 | 第72-78页 |
6.5.2 间接式左转掉头方式 | 第78-79页 |
6.6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论文结论与成果 | 第80-81页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7.3 论文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