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顶岗实习 | 第12-13页 |
1.3.2 教学质量评价 | 第13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 第18页 |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18-21页 |
2.2.1 理论依据 | 第18页 |
2.2.2 政策依据 | 第18-20页 |
2.2.3 目标依据 | 第20页 |
2.2.4 应用依据 | 第20-21页 |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1-24页 |
2.3.1 多元化评价原则 | 第21页 |
2.3.2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 第21-22页 |
2.3.3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 第22页 |
2.3.4 可行性原则 | 第22页 |
2.3.5 典型性原则 | 第22页 |
2.3.6 系统性原则 | 第22-24页 |
3 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4-31页 |
3.1 调查提纲与问卷的编制 | 第24-25页 |
3.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4页 |
3.1.2 拟定访谈提纲 | 第24页 |
3.1.3 编制调查问卷 | 第24-25页 |
3.2 访谈与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31页 |
3.2.1 访谈及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3.2.2 实习单位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3.2.3 实习学生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4 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 | 第31-42页 |
4.1 评价对象的确定 | 第31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 第31-36页 |
4.2.1 一级指标的初步拟定 | 第31-32页 |
4.2.2 二级指标的初步拟定 | 第32-33页 |
4.2.3 三级指标的初步拟定 | 第33-36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36-42页 |
5 评价标准的制定 | 第42-54页 |
5.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4页 |
5.1.1 权重的概念 | 第42页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2-44页 |
5.2 评价标准的制定 | 第44-45页 |
5.2.1 评价标准的初拟 | 第44-45页 |
5.2.2 评价标准的论证和确定 | 第45页 |
5.3 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5-54页 |
5.3.1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50页 |
5.3.2 教学保障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2页 |
5.3.3 评价组织的建立 | 第52-54页 |
6 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与校正 | 第54-57页 |
6.1 学校的反馈意见 | 第54页 |
6.1.1 根据不同专业,评价指标应进一步具体化 | 第54页 |
6.1.2 专业不同,部分评价指标的权重应有所调整 | 第54页 |
6.2 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 | 第54-55页 |
6.2.1 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指标项目可进一步精简,增强可操作性 | 第54页 |
6.2.2 实习单位评价主体应增加人力资源部门 | 第54-55页 |
6.3 学生的反馈意见 | 第55页 |
6.3.1 集体实习还是自主实习在指标体系中应有所体现 | 第55页 |
6.3.2 评价结果应保证公平、公正,并以恰当形式体现 | 第55页 |
6.4 对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 第55-57页 |
6.4.1 指标体系应力求精简 | 第55-56页 |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应经过实践检验,力求科学合理 | 第56页 |
6.4.3 指标体系应因事、因时而设,并不断修订、完善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