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论文--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论文--医疗服务制度论文

云南省全科医生培养的研究--基于全科医生执业胜任力模型的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18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第9-11页
        (一)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现状第9页
        (二) 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现状第9-10页
        (三) 本研究的目标问题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第11-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1页
        (二) 实践价值第11-12页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创新第12-16页
        (一)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 境外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第15页
        (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一) 研究内容第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核心概念第18-23页
    一、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第18-19页
        (一) 全科医生第18页
        (二) 执业胜任力第18页
        (三) 胜任力模型第18-19页
    二、胜任力理论基础第19-20页
        (一) 麦克利兰的胜任力理论第19页
        (二)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第19-20页
        (三) 胜任力的“洋葱模型”第20页
    三、全科医生核心胜任力的国际通用模型第20-22页
    四、人才培养与胜任力模型的关系第22-23页
第二章 云南省全科医生执业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分析第23-35页
    一、云南省全科医生执业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第23-26页
        (一) 数据采集与统计方式第23-24页
        (二) 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第24-26页
    二、云南省全科医生执业胜任力因子提取与模型建构第26-31页
        (一)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提取第26-28页
        (二) 因子结构与模型建构第28-30页
        (三) 云南省全科医生执业胜任力模型与WONCA树模型的比较第30-31页
    三、云南省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特征分析第31-35页
        (一) “具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因子负荷量分析第31-32页
        (二) “医学知识与全科医疗技能”因子负荷分析第32页
        (三) “基层医疗系统执业能力”因子负荷分析第32-33页
        (四) “职业道德与人际沟通”因子负荷分析第33页
        (五) “综合管理能力”因子负荷分析第33-35页
第三章 基于实证结果的云南省全科医生培养现状透析第35-43页
    一、云南省全科医生现有培养现状与执业胜任力模型的差距第35-36页
    二、云南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一) 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滞后第36页
        (二) 培养对象实际业务能力低第36-37页
        (三) 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第37页
        (四) 培养标准模糊第37页
    三、云南省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7-43页
        (一) 理念认知不到位第38-39页
        (二) 缺乏成熟培养模式第39-40页
        (三) 培养方法传统第40-41页
        (四) 教育政策滞后第41-43页
第四章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概述及其经验第43-48页
    一、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概述第43-45页
        (一) 美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第43页
        (二) 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第43-44页
        (三) 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第44-45页
        (四) 德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第45页
    二、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经验第45-48页
        (一) 采用长学制的精英培养模式第45-46页
        (二) 全科医生的阶段性培养第46页
        (三) 培训教学目标明确、培训计划周全第46页
        (四) 教学特点明显第46页
        (五) 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规划第46-48页
第五章 基于执业胜任力模型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对策第48-54页
    一、重构价值导向,修订培养目标第48-50页
        (一) 价值理性的重构第48-49页
        (二) 培养目标的修订第49-50页
    二、改变培养模式,变革培养体制第50-51页
        (一) 培养模式的改变第50页
        (二) 培养体制的变革第50-51页
    三、改进培养方法,提升人才质量第51-53页
        (一) 培养方法的改进第51-52页
        (二) 人才质量的提升第52-53页
    四、修订培养政策,增强制度支持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第60-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科学化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体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