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组织建设论文--党的干部工作论文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科学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10-18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论文选题的背景第10页
        2、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文献研究法第11页
        2、资料分析法第11页
        3、案例研究法第11页
        4、问卷调查法第11-12页
    (三)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3、国内外研究的不足第16-17页
    (四) 创新和不足第17-18页
        1、创新之处第17页
        2、不足之处第17-18页
一、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第18-24页
    (一)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相关概念第18-19页
        1、干部第18页
        2、领导干部第18页
        3、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第18-19页
    (二)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相关理论第19-24页
        1、新公共管理理论第19页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19-22页
        3、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第22-23页
        4、中国共产党的干部理论第23-24页
二、我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创建与类型、程序第24-31页
    (一)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发展轨迹第24-26页
        1、试验探索阶段(1980—1987年)第24页
        2、发展推广阶段(1988—1998年)第24-25页
        3、制度推行阶段(1999年—2012年)第25页
        4、改革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第25-26页
    (二)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主要类型第26-28页
        1、公开选拔第26-27页
        2、竞争上岗第27页
        3、公推公选或公推差选第27页
        4、公推竞岗第27页
        5、公推比选第27-28页
        6、公推直选第28页
        7、联合公选第28页
    (三)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运行程序第28-31页
        1、制定方案和发布公告第29页
        2、报名与资格审查第29页
        3、考试与测评第29页
        4、组织考察第29页
        5、研究决定拟任人选第29页
        6、任前公示与办理任职手续第29-31页
三、我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及成效评价第31-41页
    (一)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实践第31-37页
        1、完善选拔工作机制,坚持规范选拔第31-32页
        2、科学分析职位需求,坚持分类选拔第32-33页
        3、改进考试测评方法,坚持科学选拔第33-35页
        4、重视考察和实践检验,坚持人岗相适第35-36页
        5、保障干部群众民主权利,坚持公开透明第36-37页
    (二) 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方式的成效评价第37-41页
        1、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选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第37-38页
        2、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的生机活力第38-39页
        3、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第39页
        4、坚持用制度选人,提高了干部选拔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第39页
        5、提高了干部选任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第39-40页
        6、建立起了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第40-41页
四、我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在实践上存在的不足第41-47页
    (一) 制度设计与发展现实相滞后第41-42页
        1、发展规划上的制度设计不足第41页
        2、条件范围上的制度设计不足第41页
        3、程序繁简上的制度设计不足第41-42页
        4、配套衔接上的制度设计不足第42页
    (二) 选任结果与用人导向发生背离第42-43页
        1、唯分取人第42-43页
        2、唯票取人第43页
        3、唯年龄取人第43页
    (三) 范围规模与实际需要存在偏差第43-44页
        1、硬性规定选拔比例第43页
        2、存在“凡提必竞”倾向第43页
        3、出现“降格以求”现象第43-44页
    (四) 考评内容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第44-45页
        1、笔试缺乏针对性第44页
        2、面试缺乏多样性第44页
        3、考察缺乏准确性第44-45页
    (五) 前期选拔与后期培养出现脱节第45页
        1、培训锻炼跟不上第45页
        2、监督管理跟不上第45页
        3、对落选者的跟踪培养跟不上第45页
    (六) 选拔效果与预期目标有差距第45-47页
        1、对干部的激励作用不够明显第45-46页
        2、与广大群众的期望值有的差距第46页
        3、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竞争选拔的负面影响第46-47页
五、我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科学化的政策建议第47-58页
    (一) 提高思想认识的科学性第47-48页
        1、把握正确方向第47-48页
        2、加强宏观指导第48页
    (二) 提高适用范围的科学性第48-49页
        1、科学确定选拔职位第49页
        2、科学确定选拔范围第49页
        3、科学设置报名资格第49页
    (三) 提高考试测评的科学性第49-52页
        1、围绕“干什么、考什么、怎么考”科学开展职位分析第49-50页
        2、根据职位特点科学确定测评方法第50页
        3、提高考试内容的测评效度第50-51页
        4、推进考试考核考察有机结合第51页
        5、合理确定竞争性选拔各环节顺序及相互关系第51页
        6、综合研判运用考试测评结果第51-52页
    (四) 提高组织形式的科学性第52-53页
        1、强化竞争性选拔联动效应第52页
        2、分级分类规范竞争性选拔实施程序第52-53页
        3、拓展考试测评服务效能第53页
    (五) 提高公众参与的科学性第53-54页
        1、坚持选拔过程全程信息公开第53页
        2、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第53页
        3、注重实行民主决策第53-54页
    (六) 提高制度衔接的科学性第54-58页
        1、建立完善顶层制度规范第54页
        2、建立分类选拔和管理制度第54-55页
        3、建立考—任分离制度第55页
        4、建立健全培养锻炼和能上能下机制第55-56页
        5、建立健全入围考察人选与后备干部衔接制度第56页
        6、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附录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垃圾污染及治理问题的研究--以云南禄劝县为例
下一篇:云南省全科医生培养的研究--基于全科医生执业胜任力模型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