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汽车转向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进程 | 第10-13页 |
1.2.2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 | 第19-31页 |
2.1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2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设计 | 第21-23页 |
2.2.1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基础设计参数 | 第21-22页 |
2.2.2 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参数选型 | 第22-23页 |
2.2.3 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参数选型 | 第23页 |
2.3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传动机构设计 | 第23-27页 |
2.3.1 蜗轮蜗杆传动机构 | 第23-24页 |
2.3.2 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 | 第24-25页 |
2.3.3 齿轮齿条传动机构 | 第25-26页 |
2.3.4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装配结构 | 第26-27页 |
2.4 双行星齿轮机构和蜗轮蜗杆机构的传动效率计算 | 第27-29页 |
2.4.1 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4.2 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效率计算 | 第28-29页 |
2.4.3 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效率计算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动力学特性及变传动比分析 | 第31-56页 |
3.1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组成机构及动力学建模 | 第31-33页 |
3.1.1 方向盘和转向输入轴系统建模 | 第31-32页 |
3.1.2 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建模 | 第32页 |
3.1.3 齿轮齿条机构建模 | 第32-33页 |
3.2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运动学模型及变传动比分析 | 第33-44页 |
3.2.1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运动学模型分析 | 第33-36页 |
3.2.2 基于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增益的转向传动比分析 | 第36-38页 |
3.2.3 基于汽车二自由度模型的转向灵敏度分析 | 第38-42页 |
3.2.4 基于汽车二自由度模型的理想传动比控制规律研究 | 第42-44页 |
3.3 AFS的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运动学建模及分析 | 第44-49页 |
3.3.1 基于双行星齿轮的传动比分析 | 第44-46页 |
3.3.2 主动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机构研究分析 | 第46-49页 |
3.4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理想传动比研究分析 | 第49-55页 |
3.4.1 线性传动比特性曲线设计 | 第49-50页 |
3.4.2 理想非线性的变传动比设计 | 第50-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电机控制特性研究 | 第56-69页 |
4.1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控制性能要求 | 第56-57页 |
4.2 主动转向电机控制特性研究 | 第57-63页 |
4.2.1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电机模型建立 | 第57-59页 |
4.2.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主动转向电机建模及仿真 | 第59-61页 |
4.2.3 主动转向电机的控制性能分析 | 第61-63页 |
4.3 主动转向电机串级PID控制策略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 第63-64页 |
4.3.1 主动转向电机串级PID设计要求及特点 | 第63页 |
4.3.2 主动转向电机串级PID工作原理 | 第63-64页 |
4.4 主动转向电机双环串级PID控制特性研究 | 第64-68页 |
4.4.1 电流环控制特性研究 | 第64-67页 |
4.4.2 转速环控制特性研究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总结 | 第69-70页 |
5.2 论文研究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学术成果 | 第75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