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风冷散热结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分类及简介 | 第12-14页 |
1.3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 第14-18页 |
1.3.1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意义 | 第14页 |
1.3.2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不同冷却方式 | 第14-16页 |
1.3.3 电池热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动力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 | 第19-27页 |
2.1 动力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基本原理 | 第19-23页 |
2.1.1 电池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动力锂离子电池种类 | 第20页 |
2.1.3 动力锂离子电池结构 | 第20-21页 |
2.1.4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2.2 动力锂离子电池特点 | 第23-24页 |
2.3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特性 | 第24-26页 |
2.3.1 温度对电池容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2 温度对电池内阻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动力锂离子电池热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7-38页 |
3.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 | 第27-28页 |
3.2 锂离子电池传热机理 | 第28-30页 |
3.3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30-32页 |
3.4 导热微分方程 | 第32-35页 |
3.5 定解条件 | 第35-37页 |
3.5.1 几何条件 | 第35页 |
3.5.2 物性条件 | 第35-36页 |
3.5.3 初始条件 | 第36页 |
3.5.4 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动力锂离子电池温度场仿真研究 | 第38-51页 |
4.1 CFD仿真在动力电池热分析中的应用 | 第38-41页 |
4.1.1 锂离子电池热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1.2 CFD工作流程 | 第39-41页 |
4.1.3 离散化方法 | 第41页 |
4.2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3 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4 电池热物性参数及产热速率的确定 | 第43-46页 |
4.4.1 电池密度 | 第43页 |
4.4.2 电池比热容 | 第43-44页 |
4.4.3 电池导热系数 | 第44页 |
4.4.4 电池产热速率的确定 | 第44-46页 |
4.5 定解条件的确定 | 第46页 |
4.6 锂离子电池单体生热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46-50页 |
4.6.1 放电倍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2 对流换热系数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47-49页 |
4.6.3 环境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49-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动力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结构分析及改进 | 第51-65页 |
5.1 电池组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1-54页 |
5.1.1 电池组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5.1.2 电池组的网格划分 | 第52-54页 |
5.2 求解参数及计算模型的设定 | 第54-55页 |
5.2.1 材料参数的设定 | 第54页 |
5.2.2 区域条件的设定 | 第54页 |
5.2.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54页 |
5.2.4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54-55页 |
5.2.5 求解控制参数的设定 | 第55页 |
5.3 不同进出风口位置方案及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5.3.1 不同进出风口位置方案 | 第56页 |
5.3.2 不同进出风口位置的仿真分析 | 第56-58页 |
5.4 不同进出风口数量布置方案及仿真分析 | 第58-61页 |
5.4.1 不同进出风口位置方案 | 第58-59页 |
5.4.2 不同进出风口位置方案 | 第59-61页 |
5.5 箱体风口改进方案及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5.5.1 箱体风口改进方案 | 第61页 |
5.5.2 改进方案后的电池组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