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工程背景介绍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桥梁抗震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 第15-19页 |
2.1.1 静力理论 | 第15页 |
2.1.2 反应谱理论 | 第15-17页 |
2.1.3 动力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8-19页 |
2.2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2.3 地震动输入的确定 | 第20-23页 |
2.3.1 关于地震动的选取 | 第20-21页 |
2.3.2 关于地震动的变化性 | 第21页 |
2.3.3 关于地震动输入的方向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高墩大跨T构桥的有限元建模 | 第23-41页 |
3.1 母子溪大桥基本模型的建立 | 第23-28页 |
3.1.1 桥梁结构基本资料 | 第23-25页 |
3.1.2 采用MIDAS/Civil建立全桥基本模型 | 第25-26页 |
3.1.3 全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3.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3.2.1 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3.2.2 模型的实现及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3.3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 | 第32-40页 |
3.3.1 基于“m法”计算等代土弹簧刚度 | 第32-35页 |
3.3.2 基于“m法”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5-37页 |
3.3.3 桩土效应对全桥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高墩大跨T桥梁下部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 第41-79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桥墩高度影响分析 | 第41-49页 |
4.2.1 动力特性分析 | 第42-45页 |
4.2.2 顺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45-47页 |
4.2.3 横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47-49页 |
4.3 单双薄壁墩影响分析 | 第49-57页 |
4.3.1 动力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4.3.2 顺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53-55页 |
4.3.3 横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55-57页 |
4.4 双薄壁墩截面形式影响分析 | 第57-63页 |
4.4.1 动力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4.4.2 顺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59-61页 |
4.4.3 横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61-63页 |
4.5 双薄壁墩间距影响分析 | 第63-71页 |
4.5.1 动力特性分析 | 第64-67页 |
4.5.2 顺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69页 |
4.5.3 横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69-71页 |
4.6 系梁设置道数影响分析 | 第71-78页 |
4.6.1 动力特性分析 | 第71-74页 |
4.6.2 顺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74-76页 |
4.6.3 横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76-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构不等跨影响分析 | 第79-90页 |
5.1 时程分析地震波的输入 | 第79-85页 |
5.1.1 人工波的合成 | 第79-83页 |
5.1.2 反应谱与时程分析的对比 | 第83-85页 |
5.2 结构不等跨影响分析 | 第85-89页 |
5.2.1 问题的提出 | 第85页 |
5.2.2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 第85-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页 |
6.2 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