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穿越煤系采空区地层的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隧道穿煤系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依托工程概况第12-16页
        1.3.1 华岩隧道工程概况第12-13页
        1.3.2 工程地质概况第13-15页
        1.3.3 不良地质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穿煤系采空区地层段围岩稳定性力学理论及判定方法分析第18-28页
    2.1 煤系地层定义及其工程特性第18页
    2.2 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力学特征第18-22页
        2.2.1 采空区围岩移动和破坏特征第18-19页
        2.2.2 煤层开采后围岩力学特征第19-22页
    2.3 采空区影响下隧道围岩稳定性力学特征分析第22-25页
        2.3.1 原始应力状态第22-23页
        2.3.2 二次应力状态第23页
        2.3.3 三次应力状态第23-25页
    2.4 围岩稳定性判定依据第25-27页
        2.4.1 围岩强度判据第25-26页
        2.4.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判据第26-27页
        2.4.3 围岩塑性区判据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不同分布位置煤系采空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第28-73页
    3.1 有限元模拟基本原理第28-34页
        3.1.1 有限单元法第28页
        3.1.2 本构模型的选取第28-29页
        3.1.3 屈服准则第29-34页
    3.2 模型及计算工况的拟定第34-38页
        3.2.1 采空区类型及大小的拟定第34-35页
        3.2.2 隧道断面尺寸的拟定第35页
        3.2.3 计算参数的拟定第35-36页
        3.2.4 计算工况的拟定第36-37页
        3.2.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3.3 计算结果分析第38-72页
        3.3.1 顶部采空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40-46页
        3.3.2 拱腰采空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46-53页
        3.3.3 边墙采空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53-59页
        3.3.4 仰拱隅角采空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59-65页
        3.3.5 底部采空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65-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煤系采空区对隧道影响区划分第73-97页
    4.1 概述第73页
    4.2 煤系采空区对隧道影响区的划分准则第73-77页
    4.3 煤系采空区对隧道的影响区划分第77-95页
        4.3.1 采空区位于隧道顶部影响区划分第77-80页
        4.3.2 采空区位于隧道拱腰影响区划分第80-83页
        4.3.3 采空区位于隧道边墙影响区划分第83-87页
        4.3.4 采空区位于隧道仰拱隅角影响区划分第87-90页
        4.3.5 采空区位于隧道底部影响区划分第90-94页
        4.3.6 影响分区结论第94-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隧道过煤系采空区地层段稳定性控制措施分析第97-119页
    5.1 影响分区应用第97-98页
    5.2 华岩隧道穿煤系采空区处理措施第98-103页
        5.2.1 隧道穿越煤系采空区一般处理方法第98-102页
        5.2.2 华岩隧道穿煤系采空区处理方案第102-103页
    5.3 华岩隧道穿煤系采空区处理效果评价第103-110页
        5.3.1 概述第103-104页
        5.3.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04-106页
        5.3.3 处理效果分析第106-110页
    5.4 隧道现场实测分析第110-118页
        5.4.1 监控量测范围及断面布设第111-112页
        5.4.2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分析第112-118页
    5.5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9-122页
    6.1 结论第119-120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0页
    6.3 展望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墩两跨T构桥地震响应分析
下一篇:大直径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