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加固原则和加固原理 | 第10-15页 |
1.2.1 结构加固的一般原则 | 第11-12页 |
1.2.2 增大截面加固的基本假定及注意事项 | 第12页 |
1.2.3 增大截面法构造要求 | 第12-13页 |
1.2.4 增大截面加固的基本原理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增大截面加固法研究现 | 第15-17页 |
1.3.1 增大截面加固法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新旧混凝土粘结模型 | 第18-28页 |
2.1 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2.2 粘结面模型分析 | 第18-22页 |
2.2.1 新旧混凝土粘结面微观模型 | 第18-21页 |
2.2.2 新旧混凝土粘结面断裂模型 | 第21-22页 |
2.3 新旧混凝土界面粗糙度处理及评定 | 第22-26页 |
2.3.1 新旧混凝土界面粗糙度处理 | 第22-23页 |
2.3.2 新旧混凝土界面粗糙度评定 | 第23-26页 |
2.4 增大截面加固梁新旧混凝土粘结模型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增大截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疲劳试验方案 | 第28-38页 |
3.1 试验方案概述 | 第28页 |
3.2 试件设计 | 第28-30页 |
3.3 试验材料与制作 | 第30-31页 |
3.3.1 混凝土 | 第30页 |
3.3.2 钢筋 | 第30-31页 |
3.3.3 试验梁的制作 | 第31页 |
3.4 测点布置与观测方案 | 第31-33页 |
3.4.1 应变片布置 | 第31-32页 |
3.4.2 位移量测布置 | 第32-33页 |
3.4.3 观测方案 | 第33页 |
3.5 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法 | 第33-37页 |
3.5.1 试验系统介绍 | 第33-35页 |
3.5.2 试验荷载确定 | 第35-36页 |
3.5.3 试验加载制度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增大截面梁疲劳试验结果 | 第38-53页 |
4.1 试验概况 | 第38页 |
4.2 试验现象描述 | 第38-46页 |
4.2.1 静载破坏试验(B1、B3梁) | 第38-39页 |
4.2.2 疲劳破坏试验(B2、K1、F1梁) | 第39-44页 |
4.2.3 本试验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破坏模型 | 第44-46页 |
4.3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6-52页 |
4.3.1 试验梁挠度曲线分析 | 第46-49页 |
4.3.2 试验梁应变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增大截面加固梁疲劳寿命与刚度退化分析 | 第53-75页 |
5.1 概述 | 第53页 |
5.2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53-56页 |
5.2.1 名义应力法 | 第53-54页 |
5.2.2 局部应力-应变法 | 第54-55页 |
5.2.3 能量法 | 第55页 |
5.2.4 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法 | 第55-56页 |
5.3 基于Midas FEA增大截面加固梁建模分析 | 第56-62页 |
5.3.1 Midas FEA基本介绍 | 第56-57页 |
5.3.2 试验梁基本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5.3.3 试验梁静力计算结果 | 第59-62页 |
5.4 增大截面加固梁有限元疲劳分析 | 第62-69页 |
5.4.1 Midas FEA的疲劳分析相关理论 | 第62-63页 |
5.4.2 Midas FEA的疲劳分析 | 第63-66页 |
5.4.3 Midas FEA的疲劳分析结果 | 第66-69页 |
5.5 疲劳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梁刚度退化分析 | 第69-74页 |
5.5.1 概述 | 第69-70页 |
5.5.2 刚度计算 | 第70-71页 |
5.5.3 刚度退化函数模拟 | 第71-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
1. 发表论文 | 第81页 |
2.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