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理论的安全防范系统评估与优化设计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及缩略语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9页 |
1.2 信息融合与证据理论 | 第19-27页 |
1.2.1 信息融合概述 | 第19-22页 |
1.2.2 证据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 第22-27页 |
1.3 安全防范系统评估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5页 |
1.3.1 国内安全防范系统评估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3.2 国外安全防范系统评估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1.3.3 安全防范系统评估关键问题 | 第34-3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35-38页 |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5-36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36-38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8-4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1-53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证据理论 | 第41-47页 |
2.2.1 证据理论基本框架 | 第41-42页 |
2.2.2 证据的表达 | 第42-45页 |
2.2.3 证据的组合 | 第45-46页 |
2.2.4 证据理论决策 | 第46-47页 |
2.3 高斯过程回归模型 | 第47-49页 |
2.4 DIRECT优化算法 | 第49-50页 |
2.5 遗传算法 | 第50-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安全防范系统建模 | 第53-65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建模流程 | 第53-62页 |
3.2.1 明确系统目标 | 第54-57页 |
3.2.2 确定防范部件 | 第57-59页 |
3.2.3 平面建模与参数输入 | 第59-62页 |
3.3 示例模型 | 第62-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风险信息的BPA生成 | 第65-115页 |
4.1 引言 | 第65-67页 |
4.2 基于正态分布的BPA生成模型 | 第67-86页 |
4.2.1 正态性检验和正态变换 | 第68-70页 |
4.2.2 基于正态分布的BPA生成流程 | 第70-76页 |
4.2.3 实验与分析 | 第76-85页 |
4.2.4 方法小结 | 第85-86页 |
4.3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无参BPA生成模型 | 第86-105页 |
4.3.1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无参BPA生成流程 | 第91-97页 |
4.3.2 实验与分析 | 第97-104页 |
4.3.3 方法小结 | 第104-105页 |
4.4 基于模糊隶属度的BPA生成模型 | 第105-109页 |
4.5 示例模型中BPA的生成 | 第109-11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证据组合方法与系统决策研究 | 第115-143页 |
5.1 引言 | 第115-116页 |
5.2 基于证据距离的加权平均组合方法 | 第116-123页 |
5.3 基于证据关联系数的BPA转化为概率的方法 | 第123-131页 |
5.4 基于冲突系数的BPA转化为概率的方法 | 第131-136页 |
5.5 示例模型中证据的组合与决策 | 第136-14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0-143页 |
第六章 安全防范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143-159页 |
6.1 引言 | 第143-144页 |
6.2 最优化问题的构建 | 第144-147页 |
6.3 最优化问题的求解 | 第147-149页 |
6.4 实验设计及其结果分析 | 第149-15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4-15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7.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 第159-161页 |
7.2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83页 |
简历 | 第183-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7-1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89-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