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挠性航天器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挠性航天器转动惯量及模态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挠性航天器姿态控制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4 复杂航天器高精度控制方面不足之处 | 第23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建模与运动耦合特性分析 | 第26-42页 |
§2.1 带挠性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建模 | 第26-37页 |
§2.1.1 坐标系定义 | 第26-27页 |
§2.1.2 动力学方程 | 第27-37页 |
§2.2 动力学耦合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2.2.1 柔性体转动引起耦合分析 | 第37页 |
§2.2.2 柔性体振动引起耦合分析 | 第37-38页 |
§2.2.3 快速机动时“动力刚化”分析 | 第38-39页 |
§2.3 运动耦合与“动力刚化”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复杂航天器转动惯量及柔性附件模态参数辨识 | 第42-70页 |
§3.1 基于累积量方法辨识EIV模型 | 第43-56页 |
§3.1.1 累积量加权最小二乘方法 | 第47页 |
§3.1.2 累积量迭代最小二乘辨识方法 | 第47-48页 |
§3.1.3 累积量自适应最小二乘算法 | 第48-56页 |
§3.2 基于累积量方法辨识卫星的转动惯量参数 | 第56-58页 |
§3.3 卫星柔性附件模态参数的在轨辨识 | 第58-64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64-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复杂航天器抗退绕逆最优姿态控制 | 第70-87页 |
§4.1 逆最优控制理论 | 第70-72页 |
§4.2 模型描述及问题陈述 | 第72-75页 |
§4.2.1 卫星动力学方程 | 第72-74页 |
§4.2.2 柔性卫星动力学方程 | 第74-75页 |
§4.2.3 控制目标 | 第75页 |
§4.3 逆最优控制器设计 | 第75-79页 |
§4.4 抗退绕逆最优控制器设计 | 第79-83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83-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复杂航天器抗退绕受限姿态控制 | 第87-99页 |
§5.1 幅度受限逆最优姿态控制 | 第87-90页 |
§5.2 抗退绕幅度受限姿态控制 | 第90-92页 |
§5.3 幅度和速率受限姿态控制 | 第92-94页 |
§5.4 抗退绕幅度和速率受限姿态控制 | 第94-95页 |
§5.5 仿真分析 | 第95-9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复杂航天器抗退绕受限容错姿态控制 | 第99-112页 |
§6.1 作动器故障建模 | 第99-100页 |
§6.2 幅度受限容错姿态控制 | 第100-105页 |
§6.3 抗退绕幅度受限容错姿态控制 | 第105页 |
§6.4 幅度及速率受限容错姿态控制 | 第105-107页 |
§6.5 抗退绕幅度及速率受限容错姿态控制 | 第107-108页 |
§6.6 仿真分析 | 第108-11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第112-115页 |
§7.1 本文内容及创新点概览 | 第112-113页 |
§7.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29页 |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