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句法论文

现代汉语动宾结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4页
    1.1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第13-22页
        1.2.1 前人对动词与宾语的定义及研究第13-17页
        1.2.2 以往汉语动宾分析研究成果第17-20页
        1.2.3 汉语动宾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第22-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页
        1.3.2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22-23页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第23-32页
        1.4.1 范畴化理论第23-25页
        1.4.2 动词的次范畴第25-30页
        1.4.3 认知理论第30-32页
    1.5 研究方法第32页
    1.6 研究步骤第32-33页
    1.7 研究框架第33页
    1.8 考察范围与语料来源第33-34页
第二章 动词的基本语义分类第34-68页
    2.0 引言第34页
    2.1 动词的研究范围第34-35页
    2.2 动词的语义分类第35-67页
        2.2.1 动作动词第36-42页
        2.2.2 存现动词第42-46页
        2.2.3 关系动词第46-49页
        2.2.4 使令动词第49-54页
        2.2.5 能愿动词第54-60页
        2.2.6 心理动词第60-67页
    2.3 结语第67-68页
第三章 根据后带宾语情况分类第68-87页
    3.0 引言第68-69页
    3.1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研究范围第69-70页
    3.2 现代汉语及物动词第70-84页
        3.2.1 形式动词第70-77页
        3.2.2 单宾动词第77-79页
        3.2.3 双宾动词第79-84页
    3.3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第84-86页
    3.4 结语第86-87页
第四章 宾语的类别及典型考察第87-113页
    4.0 引言第87-88页
    4.1 宾语的类型第88-95页
        4.1.1 语法类型第88-89页
        4.1.2 语义类型第89-92页
        4.1.3 宾语的形式分类第92-93页
        4.1.4 宾语的数量分类第93-95页
    4.2 一般动宾结构和特殊动宾结构第95-97页
        4.2.1 一般动宾结构和特殊的动宾结构的区分第96-97页
    4.3 动宾结构动词和名词的语义第97-112页
        4.3.1 语义确定方法第98页
        4.3.2 重新确立名词性宾语的类别第98-112页
    4.4 结语第112-113页
第五章 动词带不同类型宾语能力的情况分析第113-131页
    5.0 引言第113页
    5.1 动词带不同类型宾语能力的情况考察第113-121页
        5.1.1 汉语动词考察第114页
        5.1.2 动词带宾语总体情况第114-121页
    5.2 带各类宾语的动词分布情况考察统计第121-127页
    5.3 动词带宾语能力强弱的情况考察第127-130页
        5.3.1 动词带宾语数量与带宾语能力第127-128页
        5.3.2 动词及物性弱强程度与带宾语能力第128页
        5.3.3 动词的音节与带宾语能力第128-130页
    5.4 结语第130-131页
第六章 汉语动词重叠式带宾语结构的情况考察第131-150页
    6.0 引言第131页
    6.1 关于对单双音节动词重叠的形式与范围第131-134页
    6.2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类型第134-136页
    6.3 从动词的次范畴角度考察动词的重叠第136-141页
        6.3.1 表示动作动词第137-138页
        6.3.2 表示存现动词第138-139页
        6.3.3 表示关系动词第139页
        6.3.4 表示使令动词第139页
        6.3.5 表示能愿动词第139-140页
        6.3.6 表示心理动词第140-141页
    6.4 动词重叠式的特点第141-146页
        6.4.1 动词重叠之后的句法特点及功能变化第141-142页
        6.4.2 重叠式带宾语能力变化情况第142-143页
        6.4.3 重叠式带宾语类型的对比第143-146页
    6.5 汉语重叠式带宾语的制约机制第146-149页
        6.5.1 语义因素对动词重叠带宾语的制约第146-147页
        6.5.2 句法因素对动词重叠带宾语的制约第147页
        6.5.3 语用因素对动词重叠带宾语的制约第147-149页
    6.6 结语第149-150页
第七章 动词带谓词性宾语情况分析第150-166页
    7.0 引言第150-151页
    7.1 谓宾动词的概念界定第151-152页
    7.2 动宾结构非常规搭配考察概况第152页
    7.3 谓宾动词的分类第152-157页
        7.3.1 前人研究成果概况第152-154页
        7.3.2 谓宾动词分类新探第154-157页
    7.4 谓宾动词小类分析第157-163页
        7.4.1 只能带形容词宾语的谓宾动词第157-159页
        7.4.2 只能带动词宾语的谓宾动词第159-162页
        7.4.3 既能带动词宾语又能带形容词宾语的谓宾动词第162-163页
    7.5 结语第163-166页
第八章 述宾短语的入句情况第166-189页
    8.0 引言第166页
    8.1 述宾短语的语法功能第166-170页
        8.1.1 述宾短语作句子的主语第166-167页
        8.1.2 述宾短语作句子的谓语第167页
        8.1.3 述宾短语作句子的宾语第167-168页
        8.1.4 述宾短语作句子的定语第168-169页
        8.1.5 述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第169页
        8.1.6 述宾短语作句子的补语第169-170页
    8.2 判定述宾短语作定语的方法第170-173页
    8.3 “的”在述宾短语作定语时的隐现问题第173-181页
        8.3.1 汉语“的”字隐现规律的研究第173-176页
        8.3.2 “的”字隐现的制约因素第176-178页
        8.3.3 述宾短语作定语时“的”的隐现规律第178-181页
    8.4 述宾短语作定语时对中心语的选择第181-185页
        8.4.1 施事中心语第181-182页
        8.4.2 系事中心语第182-183页
        8.4.3 工具中心语第183页
        8.4.4 质料中心语第183-184页
        8.4.5 处所中心语第184页
        8.4.6 时间中心语第184页
        8.4.7 同位中心语第184-185页
    8.5 形容词性的述宾短语第185-188页
    8.6 结语第188-189页
第九章 结语第189-193页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89-192页
    9.2 不足之处第192-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1页
附录1第201-202页
附录2第202-223页
附录3第223-244页
附录4第244-262页
附录5第262-276页
附录6第276-285页
附录7第285-294页
附录8第294-311页
附录9第311-316页
致谢第316-317页

论文共3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g-Pt双金属修饰PbTiO3薄膜及硅光解水光阴极的研究
下一篇:丰富“高中生物理学习体验”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