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研发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产生的背景 | 第11页 |
·研发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的概念 | 第11-12页 |
·研发员工双通道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发技术人员激励的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从研发技术人员的特征分析开展发展通道的意义 | 第17-18页 |
·研发技术人员发展通道体系的原则 | 第18-19页 |
·研发技术人员发展通道建设的注意事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X 公司研发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X 公司简介 | 第21-23页 |
·X 公司研发体系简介 | 第21-22页 |
·X 公司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X 公司研发体系组织结构及人员现状 | 第23-25页 |
·X 公司研发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的访谈研究 | 第25-27页 |
·访谈阶段 | 第25-26页 |
·访谈结果 | 第26-27页 |
·X 公司研发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第三章 X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的设计及评估机制建设 | 第30-43页 |
·X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发展通道模型 | 第30-32页 |
·职等分类 | 第31页 |
·研发子专业划分 | 第31-32页 |
·X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各专业各职等胜任标准的建立 | 第32-33页 |
·3D+E 说明 | 第32页 |
·评审理念 | 第32-33页 |
·资格要求 | 第33页 |
·X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双向职业发展通道评价机制 | 第33-37页 |
·评审周期 | 第33-34页 |
·管理组织及责任 | 第34-35页 |
·评审结果审批权限 | 第35-36页 |
·评审流程 | 第36页 |
·评审决策 | 第36-37页 |
·结果反馈及沟通 | 第37页 |
·X 公司研发技术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晋升评估内容及方式 | 第37-40页 |
·业绩表现 | 第37-38页 |
·能力 | 第38-39页 |
·评估方式 | 第39页 |
·候选人的确定 | 第39-40页 |
·配套制度 | 第40-41页 |
·晋升名额的制定与审批 | 第40-41页 |
·横向发展通道---- 转岗及跨部门/专业的发展 | 第41-43页 |
·横向通道设计的目的 | 第41页 |
·转岗及跨部门/专业发展的理念 | 第41页 |
·研发人员转岗及跨部门/专业发展的原则 | 第41-42页 |
·转岗及跨部门/专业的发展的评估要求 | 第42页 |
·转岗或跨专业/跨部门晋升的流程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阐述X 公司研发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的实施 | 第43-54页 |
·X 公司研发体系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实施具体操作 | 第43-48页 |
·制定各专业、各研发主体各层级人员的晋升名额 | 第44页 |
·各层级人员岗位评价的操作 | 第44-48页 |
·实施以职业发展导向的宽带薪酬体系 | 第48-49页 |
·研发技术员工宽带薪酬体系的运用 | 第49页 |
·实施基于研发员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培训管理 | 第49页 |
·X 公司研发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建设与实施的优点与建议 | 第49-51页 |
·研发技术人员发展通道的完善 | 第49-50页 |
·研发技术人员岗位胜任标准的建立 | 第50-51页 |
·薪酬体系的完善 | 第51页 |
·对X 公司研发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建议 | 第51-54页 |
·岗位胜任标准建设的建议 | 第51-52页 |
·对双通道发展通道在应用的建议 | 第52页 |
·对晋升机制的建议 | 第52-53页 |
·薪酬分配的建议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