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2页 |
1.1 方言的演变 | 第9-10页 |
1.2 本文的研究材料 | 第1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 第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2章 周至方言概况 | 第12-17页 |
2.1 周至县地理、建制沿革及方言概况 | 第12-15页 |
2.1.1 地理 | 第12页 |
2.1.2 建制沿革 | 第12-13页 |
2.1.3 行政区划与人口 | 第13-14页 |
2.1.4 周至方言概况 | 第14-15页 |
2.2 周至方言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第3章 周至方言语音差异概况 | 第17-23页 |
3.1 声母 | 第17-19页 |
3.1.1《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周至方言的声母 | 第17页 |
3.1.2 周至老派方言的声母 | 第17-18页 |
3.1.3 周至新派方言的声母 | 第18页 |
3.1.4 新派声母的变化 | 第18页 |
3.1.5 百年来周至方言声母的变化(参照《关中方音调查报告》) | 第18-19页 |
3.2 韵母 | 第19-21页 |
3.2.1《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周至方言的韵母 | 第19页 |
3.2.2 周至老派方言的韵母 | 第19-20页 |
3.2.3 周至新派方言的韵母 | 第20-21页 |
3.2.4 新派韵母的变化 | 第21页 |
3.3 声调 | 第21-23页 |
第4章 周至方音新老派差异研究 | 第23-53页 |
4.1 声母新老派差异研究 | 第23-35页 |
4.1.1 古微母字与古日母字 | 第23-26页 |
4.1.1.1 古微母字 | 第23-24页 |
4.1.1.2 古日母字 | 第24-26页 |
4.1.2 古泥母、疑母字 | 第26-32页 |
4.1.2.1 古泥母字 | 第26-28页 |
4.1.2.2 古疑母字 | 第28-32页 |
4.1.3 古端、定母 | 第32-35页 |
4.2 周至方言韵母的新老派研究 | 第35-40页 |
4.3 中古入声字在新老派中的差异 | 第40-44页 |
4.4 周至方言的连读变调及新老派差异 | 第44-5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周至方音的发展趋势 | 第53-54页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