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选题缘由 | 第9-12页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建模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2.1 关于化学建模教学的有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模型 | 第12-13页 |
2.1.2 化学建模教学 | 第13页 |
2.2 建模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2.2.1 问题解决理论 | 第13-14页 |
2.2.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4-16页 |
3 高中化学实施建模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 第16-19页 |
3.1 高中化学建模教学的原则 | 第16页 |
3.2 高中化学开展建模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16-19页 |
3.3.1 具体化模型的构建 | 第16-17页 |
3.3.2 抽象化模型的构建 | 第17-18页 |
3.3.3 建模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18-19页 |
4 高中化学建模教学的设计案例及评析 | 第19-31页 |
4.1 教材中适合于建模教学的内容(新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 | 第19页 |
4.2 建模教学案例与评析 | 第19-31页 |
4.2.1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与评析 | 第19-23页 |
4.2.2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与评析 | 第23-31页 |
5 建模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第31-38页 |
5.1 实验的提出 | 第31页 |
5.2 实验对象与材料 | 第31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31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38页 |
5.4.1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主体意识情况调查 | 第31-33页 |
5.4.2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 第33-38页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38-4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38页 |
6.2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