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8-4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价值 | 第19-26页 |
一、论文选题背景 | 第19-21页 |
二、论文选题的主旨 | 第21-24页 |
三、论文选题的价值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评析 | 第26-33页 |
一、国外研究的相关学术观点及历史沿革 | 第26-27页 |
二、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概述 | 第27-31页 |
三、研究评价 | 第31-32页 |
四、研究趋势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41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33-34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三、逻辑思路 | 第37-39页 |
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39-41页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特色 | 第41-43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41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41-42页 |
三、研究特色 | 第42-43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43-82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资源 | 第43-6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启迪 | 第44-51页 |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启发 | 第51-55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 | 第55-59页 |
四、协同创新理论的现代形态 | 第59-62页 |
第二节 协同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62-6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基础 | 第62-6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现机理 | 第65-67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范畴 | 第67-8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 第68-7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范畴 | 第72-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引领 | 第82-106页 |
第一节 协同创新的价值基础 | 第82-85页 |
一、协同创新在于集成价值产生的吸引力 | 第82-83页 |
二、协同创新在于协同实践凸显的有效性 | 第83-84页 |
三、协同创新在于自身组织调节的适应性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诉求 | 第85-9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文化 | 第85-8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现代化 | 第89-95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化 | 第95-98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目标 | 第98-10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目标的确立原则 | 第99-10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目标建构要求 | 第101-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 | 第106-130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结构层次 | 第107-11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类别 | 第108-11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层次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立体互通 | 第114-11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互通方式 | 第115-11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互通过程 | 第116-11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互通融合 | 第118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关系优化 | 第118-12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间关系优化的理念 | 第119-1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效益形态 | 第120-12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参与主体间关系优化的路径 | 第122-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发展动力 | 第130-153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理论的整合促进 | 第131-140页 |
一、传统学理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1-133页 |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的内容 | 第133-139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合性协同模式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牵引 | 第140-146页 |
一、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与物质功利主义间的重塑性调适 | 第141-142页 |
二、社会现实规范与教育理想规范之间的适应性搭配 | 第142-145页 |
三、新生群体活动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间的融合性互动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场域的延展推动 | 第146-151页 |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时代化 | 第147-148页 |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化 | 第148-149页 |
三、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科学化 | 第149-151页 |
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制度化 | 第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过程控制 | 第153-174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 | 第154-164页 |
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154-15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6-16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的发展规律 | 第163-164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的实施环节 | 第164-16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总体环节 | 第165-16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具体过程 | 第166-168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的功能发展 | 第168-17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功能 | 第168-17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过程的功能发挥 | 第170-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文化培育 | 第174-198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内核理解 | 第175-18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概念 | 第175-17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内涵 | 第176-179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特质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现 | 第181-18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活力表现 | 第181-184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培育动力 | 第184-189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的培育探索 | 第189-19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培育的目标导向 | 第189-19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培育的价值维度 | 第190-19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文化培育的路径探索 | 第191-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195-198页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保障体系 | 第198-223页 |
第一节 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实践 | 第198-206页 |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根本政治保证 | 第200-202页 |
二、全面深化改革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活力源泉 | 第202-204页 |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生态归宿 | 第204-206页 |
第二节 经济常态化的建设实践 | 第206-208页 |
一、经济常态化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的物质基础 | 第206-207页 |
二、经济常态化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启示 | 第207-208页 |
第三节 价值高势位的目标定位 | 第208-214页 |
一、价值高势位与育人导向 | 第208-212页 |
二、价值高势位与精神生产 | 第212-214页 |
第四节 教育社会化的育人网络 | 第214-218页 |
一、强化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 | 第215-216页 |
二、提升教育对象的感知能力 | 第216-217页 |
三、拓展教育媒介的渗透空间 | 第217页 |
四、增强社会舆论的积极能量 | 第217-218页 |
第五节 人才优势化的队伍建设 | 第218-221页 |
一、价值引领力 | 第218-219页 |
二、人格感召力 | 第219页 |
三、知识覆盖力 | 第219-220页 |
四、科研吸引力 | 第220页 |
五、实践渗透力 | 第220-221页 |
六、协同管理力 | 第2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21-223页 |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发展视域 | 第223-245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视域 | 第223-232页 |
一、尊重发展规律——保证育人理念科学化 | 第223-224页 |
二、秉持原生思维——强调思路变革现实化 | 第224-225页 |
三、追寻主体价值——引导育人标准人性化 | 第225-226页 |
四、立足育人主旨——保持根本目标稳定化 | 第226-227页 |
五、坚持平衡原则——注重育人体系协调化 | 第227-229页 |
六、延续价值目标——推动育人资源整合化 | 第229-230页 |
七、关注理性思维——实现主体认知常态化 | 第230页 |
八、放眼互通开放——重视育人模式多样化 | 第230-231页 |
九、探索整体创新——促进研究范式动态化 | 第231-232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格局 | 第232-243页 |
一、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 第232-236页 |
二、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属性 | 第236-240页 |
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 | 第240-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243-245页 |
结语 | 第24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5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59-260页 |
致谢 | 第260-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