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气动波纹管驱动超精密定位系统建模与控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超精密运动驱动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6页
        1.2.1 超精密定位的驱动技术第13-16页
        1.2.2 超精密定位系统建模与控制第16-24页
        1.2.3 存在主要问题第24-25页
        1.2.4 超精密定位的发展趋势第25-26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6-27页
        1.3.1 研究目的第26页
        1.3.2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7-29页
        1.4.1 主要内容第27页
        1.4.2 内容安排第27-29页
第2章 波纹管驱动实验平台的搭建和特性分析第29-46页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第29-31页
    2.2 基于波纹管的超精密驱动平台第31-40页
        2.2.1 波纹管驱动机构第31-35页
        2.2.2 气浮支撑平台第35-37页
        2.2.3 光栅尺位移检测单元第37-38页
        2.2.4 驱动平台的典型特性分析第38-40页
    2.3 下位机系统的设计第40-42页
        2.3.1 下位机的主要功能第40页
        2.3.2 下位机控制系统第40-42页
        2.3.3 单片机最小系统第42页
    2.4 上位机系统第42-44页
        2.4.1 上位机的主要功能第42-43页
        2.4.2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控制系统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波纹管驱动实验平台建模与特性研究第46-75页
    3.1 超精密定位系统的典型模型第46-51页
        3.1.1 线性动态模型第47-48页
        3.1.2 迟滞模型第48-51页
        3.1.3 蠕变模型第51页
    3.2 驱动平台的动态模型第51-65页
        3.2.1 波纹管的静态模型第52-54页
        3.2.2 波纹管驱动平台的动态数学模型第54-58页
        3.2.3 动态模型的特性分析第58-65页
    3.3 驱动平台的迟滞模型第65-74页
        3.3.1 基于PI模型的系统迟滞模型第65-67页
        3.3.2 PI模型的参数辨识第67-70页
        3.3.3 PI迟滞模型的特性分析第70-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4章 驱动平台的前馈与复合控制第75-100页
    4.1 驱动平台的前馈控制第75-77页
        4.1.1 PI解析逆模型第75-76页
        4.1.2 基于逆模型的前馈控制第76-77页
    4.2 基于动态模型的反馈控制第77-85页
        4.2.1 PID控制第77-79页
        4.2.2 驱动平台的PID反馈控制第79-82页
        4.2.3 实验与分析第82-85页
    4.3 基于迟滞模型的复合控制第85-88页
        4.3.1 方案设计第85-86页
        4.3.2 实验与分析第86-88页
    4.4 基于广义逆模型的复合控制第88-99页
        4.4.1 基于广义PI模型的系统建模第89-95页
        4.4.2 方案设计第95页
        4.4.3 实验与分析第95-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驱动平台弹性蠕变补偿控制第100-114页
    5.1 执行机构的弹性蠕变特性第100-103页
        5.1.1 弹性蠕变特性及其影响第101-102页
        5.1.2 波纹管驱动的弹性蠕变特性第102-103页
    5.2 驱动平台弹性蠕变特性分析与实验建模第103-109页
        5.2.1 驱动平台弹性蠕变模型第103-106页
        5.2.2 弹性蠕变实验与建模第106-109页
    5.3 波纹管弹性蠕变补偿控制第109-113页
        5.3.1 基于弹性蠕变模型的补偿控制第110-111页
        5.3.2 实验与分析第111-113页
    5.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6页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第114-115页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源四倍体棉花中两个LTR逆转座子家族的鉴定及特征分析
下一篇:超量表达GhGS1基因提高棉花对低氮胁迫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