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s第7-9页
引言第10-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学习倦怠第12-14页
        1.1.1 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第12-13页
        1.1.2 学习倦怠的现状研究第13-14页
    1.2 归因方式第14-16页
        1.2.1 归因方式的概念第14-15页
        1.2.2 归因方式的研究第15-16页
    1.3 学习动机第16-18页
        1.3.1 学习动机的概念第16-17页
        1.3.2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4 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与归因方式之间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1.5 以往研究不足第19-20页
    1.6 本研究的意义第20-22页
2 研究设计第22-24页
    2.1 研究目的第22页
    2.2 研究设想第22页
    2.3 研究方法第22-24页
        2.3.1 研究对象第22页
        2.3.2 研究工具第22-23页
        2.3.3 施测程序第23页
        2.3.4 数据分析第23-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36页
    3.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群体特征分析第24-27页
        3.1.1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信度检验第24页
        3.1.2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各维度的总体描述第24页
        3.1.3 性别对学习倦怠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4-25页
        3.1.4 专业对学习倦怠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5页
        3.1.5 是否独生子女对学习倦怠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5页
        3.1.6 家庭所在地对学习倦怠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5-26页
        3.1.7 年级对学习倦怠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6-27页
    3.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群体特征分析第27-30页
        3.2.1 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的信度检验第27页
        3.2.2 大学生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的总体描述第27页
        3.2.3 性别对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7-28页
        3.2.4 专业对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8页
        3.2.5 是否独生子女对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8-29页
        3.2.6 家庭所在地对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9页
        3.2.7 年级对学习动机及各维度的影响第29-30页
    3.3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群体特征分析第30-33页
        3.3.1 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的信度检验第30页
        3.3.2 归因方式及各维度的总体描述第30页
        3.3.3 性别对归因方式及各维度的影响第30-31页
        3.3.4 专业对归因方式及各维度的影响第31页
        3.3.5 是否独生子女对归因方式及各维度的影响第31-32页
        3.3.6 家庭所在地对归因方式及各维度的影响第32页
        3.3.7 年级对归因方式及各维度的影响第32-33页
    3.4 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第33页
    3.5 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与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第33-36页
        3.5.1 对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33-34页
        3.5.2 对归因方式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34页
        3.5.3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34页
        3.5.4 归因方式在学习动机与情绪低落、学习动机与行为不当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4-36页
4 讨论第36-44页
    4.1 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分析第36-38页
        4.1.1 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第36页
        4.1.2 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第36-37页
        4.1.3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第37页
        4.1.4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第37页
        4.1.5 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第37-38页
    4.2 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第38-40页
        4.2.1 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动机状况第38-39页
        4.2.2 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状况第39页
        4.2.3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学习动机状况第39页
        4.2.4 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动机状况第39-40页
    4.3 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分析第40-41页
        4.3.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状况第40页
        4.3.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状况第40页
        4.3.3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状况第40-41页
        4.3.4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归因方式状况第41页
    4.4 大学生学习动机、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4.5 归因方式在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第42-44页
5 总的结论第44-46页
    5.1 研究结果第44-45页
    5.2 不足之处第45页
    5.3 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附录第50-56页
致谢第56-58页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文章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于音频设备的14bit∑-ΔADC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快速成长期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薪酬体系研究--以BG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