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0-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第一章 口语交际教材概述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材的历史回顾 | 第22-31页 |
一、空白期 | 第22-23页 |
二、萌芽期 | 第23-26页 |
三、探索期 | 第26-28页 |
四、繁荣期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材的研究背景 | 第31-35页 |
一、“口语交际”特殊内涵的提出 | 第31-33页 |
二、“口语交际”重要意义的突显 | 第33-35页 |
第三节 苏教版、人教版口语交际教材简介 | 第35-38页 |
一、苏教版口语交际教材简介 | 第35-36页 |
二、人教版口语交际教材的简介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两套口语交际教材目标系统的研究 | 第39-52页 |
第一节 口语交际目标系统的呈现方式与内容 | 第39-43页 |
一、苏教版专题式的目标呈现 | 第39-40页 |
二、人教版综合式的目标呈现 | 第40-42页 |
三、两套教材目标内容与新课标要求的对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口语交际目标系统的内在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一、口语交际教材目标的结构形式 | 第43-46页 |
二、口语交际教材目标的建构序列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完善口语交际教材目标系统的建议 | 第47-51页 |
一、明确“口语交际教材目标”的重要地位 | 第47-49页 |
二、构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口语交际教材目标体系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两套口语交际教材知识系统的研究 | 第52-63页 |
第一节 口语交际知识系统的呈现方式 | 第52-53页 |
一、苏教版知识系统的案例式呈现 | 第52-53页 |
二、人教版知识系统的活动式呈现 | 第53页 |
第二节 口语交际知识系统的内容 | 第53-56页 |
一、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 第54页 |
二、口语交际知识的具体类型 | 第54-56页 |
第三节 改善口语交际教材知识系统的建议 | 第56-62页 |
一、丰富教材中口语交际知识内容 | 第56-59页 |
二、加强教材中的程序性及策略性知识的建构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两套口语交际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及启示 | 第63-77页 |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材练习系统宏观角度的审视与对比 | 第63-65页 |
一、口语交际练习系统的强度和密度 | 第63-64页 |
二、口语交际练习系统的梯度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材练习系统微观角度的剖析与对照 | 第65-73页 |
一、口语交际练习的命题方式 | 第65-69页 |
二、口语交际练习的具体类型 | 第69-73页 |
第三节 优化口语交际教材练习系统的建议 | 第73-75页 |
一、构建强度适中、密度均衡、梯度合理的口语交际教材练习体系 | 第73-74页 |
二、设计情境真实、互动真切的口语交际练习活动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口语交际教材研究对口语课程及其教学的启示 | 第77-87页 |
第一节 口语课程理论亟待完善 | 第77-81页 |
一、建构形态多样化的口语课程 | 第77-79页 |
二、丰富“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 第79-81页 |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须拓展,方式要灵活 | 第81-86页 |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补充必要的口语知识 | 第82-84页 |
二、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增强口语交际活动互动性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103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103-104页 |
后记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