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视角创新 | 第12页 |
1.4.2 方法创新 | 第12-13页 |
第2章 过度劳动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第13-16页 |
2.1.1 高校青年教师 | 第13页 |
2.1.2 过度劳动及其经济学释义 | 第13-14页 |
2.1.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2.2 国内外过度劳动文献述评 | 第16-22页 |
2.2.1 宏观层面——过劳的上层研究 | 第16-18页 |
2.2.2 中观层面——过劳的一般问题研究 | 第18-21页 |
2.2.3 微观层面——过劳的个案研究 | 第21-22页 |
2.3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文献述评 | 第22-26页 |
2.3.1 高校教师过劳现状 | 第22页 |
2.3.2 高校教师过劳成因 | 第22-25页 |
2.3.3 高校教师过劳后果与预防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2 研究对象与样本说明 | 第27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7-30页 |
3.3.1 工具选择 | 第27-28页 |
3.3.2 问卷设计 | 第28-30页 |
3.3.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0页 |
3.4 数据处理工具 | 第30-31页 |
第4章 高校青年教师过度劳动实证研究 | 第31-54页 |
4.1 理论基础与假设 | 第31-32页 |
4.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31页 |
4.1.2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31-32页 |
4.1.3 角色理论 | 第32页 |
4.2 高校青年教师过度劳动基本情况 | 第32-42页 |
4.2.1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的总体分析 | 第32-33页 |
4.2.2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与“过劳”状况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4.2.3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的工作特征分析 | 第34-38页 |
4.2.4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的个体特征分析 | 第38-42页 |
4.3 高校青年教师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2-51页 |
4.3.1 计量方法介绍 | 第42-43页 |
4.3.2 变量选取 | 第43-47页 |
4.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7-51页 |
4.4 小结 | 第51-54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4-5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1.1 “过度劳动”界定满足四个要点 | 第54页 |
5.1.2 高校青年教师整体呈现“重度过劳”状态 | 第54页 |
5.1.3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特征 | 第54-55页 |
5.1.4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影响因素 | 第55页 |
5.2 建议 | 第55-58页 |
5.2.1 合理塑造教师道德形象 | 第55页 |
5.2.2 科学管理高校人才资源 | 第55-56页 |
5.2.3 优化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 第56-57页 |
5.2.4 倡导树立适度劳动观念 | 第57页 |
5.2.5 提高日常健康保健意识 | 第57-58页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