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校青年教师过度劳动现状及成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0-11页
        1.2.1 研究思路第10-11页
        1.2.2 研究方法第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1 理论意义第11页
        1.3.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2-13页
        1.4.1 视角创新第12页
        1.4.2 方法创新第12-13页
第2章 过度劳动文献综述第13-27页
    2.1 基本概念辨析第13-16页
        2.1.1 高校青年教师第13页
        2.1.2 过度劳动及其经济学释义第13-14页
        2.1.3 相关概念辨析第14-16页
    2.2 国内外过度劳动文献述评第16-22页
        2.2.1 宏观层面——过劳的上层研究第16-18页
        2.2.2 中观层面——过劳的一般问题研究第18-21页
        2.2.3 微观层面——过劳的个案研究第21-22页
    2.3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文献述评第22-26页
        2.3.1 高校教师过劳现状第22页
        2.3.2 高校教师过劳成因第22-25页
        2.3.3 高校教师过劳后果与预防第25-26页
    2.4 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7-31页
    3.1 研究目的第27页
    3.2 研究对象与样本说明第27页
    3.3 研究工具第27-30页
        3.3.1 工具选择第27-28页
        3.3.2 问卷设计第28-30页
        3.3.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30页
    3.4 数据处理工具第30-31页
第4章 高校青年教师过度劳动实证研究第31-54页
    4.1 理论基础与假设第31-32页
        4.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31页
        4.1.2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第31-32页
        4.1.3 角色理论第32页
    4.2 高校青年教师过度劳动基本情况第32-42页
        4.2.1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的总体分析第32-33页
        4.2.2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与“过劳”状况相关分析第33-34页
        4.2.3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的工作特征分析第34-38页
        4.2.4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的个体特征分析第38-42页
    4.3 高校青年教师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2-51页
        4.3.1 计量方法介绍第42-43页
        4.3.2 变量选取第43-47页
        4.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47-51页
    4.4 小结第51-54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54-58页
    5.1 研究结论第54-55页
        5.1.1 “过度劳动”界定满足四个要点第54页
        5.1.2 高校青年教师整体呈现“重度过劳”状态第54页
        5.1.3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状况特征第54-55页
        5.1.4 高校青年教师“过劳”影响因素第55页
    5.2 建议第55-58页
        5.2.1 合理塑造教师道德形象第55页
        5.2.2 科学管理高校人才资源第55-56页
        5.2.3 优化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第56-57页
        5.2.4 倡导树立适度劳动观念第57页
        5.2.5 提高日常健康保健意识第57-58页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员工薪酬公平和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以薪酬满意度为中介变量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与员工敬业度关系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