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文献学方法 | 第12-13页 |
| 2. 思想史方法 | 第13页 |
| 3. 美学方法 | 第13页 |
| (四) 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 1. 选题具有创新性 | 第13页 |
| 2. 文献解读具有创新性 | 第13-14页 |
| 3. 立意具有创新性 | 第14-15页 |
| 一、王阳明其人与"心学"哲学 | 第15-22页 |
| (一) 王阳明其人 | 第15-17页 |
| (二) "心学"学术路径 | 第17-22页 |
| 1. 哲学之思 | 第17-18页 |
| 2. 龙场悟道 | 第18-19页 |
| 3. 事功教法 | 第19-20页 |
| 4. 天泉正道 | 第20-22页 |
| 二、"心学"理论范畴 | 第22-31页 |
| (一) "心即理"论 | 第22-25页 |
| 1. "心"的范畴释义 | 第22-23页 |
| 2. "心即理"说的内涵 | 第23-24页 |
| 3. "心即理"的诠释 | 第24-25页 |
| (二) "知行合一"论 | 第25-28页 |
| 1. "知"、"行"范畴 | 第25-26页 |
| 2. "知行合一"的内涵 | 第26-27页 |
| 3. "知行合一"的诠释 | 第27-28页 |
| (三) "致良知"论 | 第28-31页 |
| 1. "良知"范畴 | 第28-29页 |
| 2. "致良知"工夫论 | 第29-31页 |
| 三、"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 | 第31-39页 |
| (一) "乐本于心"说 | 第31-33页 |
| 1. "乐"之源流 | 第31-32页 |
| 2. "乐本于心"之辨 | 第32-33页 |
| (二) "乐致中和"说 | 第33-35页 |
| 1. "乐以中和为本" | 第33-34页 |
| 2. "乐致中和"的诠释 | 第34-35页 |
| (三) "重古乐"和"复真己"说 | 第35-37页 |
| 1. "重古乐"说 | 第35-36页 |
| 2. "复真己"说 | 第36-37页 |
| (四) 治心为上的音乐教育论 | 第37-39页 |
| 1. "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 第37-38页 |
| 2. 动静合一、感发志意、宽虚自得 | 第38-39页 |
| 四、"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 第39-49页 |
| (一)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9-42页 |
| 1. 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39-40页 |
| 2. 对禅、道思想的吸纳和融合 | 第40-42页 |
| (二)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后世影响 | 第42-46页 |
| 1. 对泰州学派审美观念的启发 | 第43-44页 |
| 2.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与唯情思潮 | 第44-46页 |
| (三)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 | 第46-49页 |
| 1. 乐政相通、其美在"和" | 第46-48页 |
| 2. 现代音乐审美价值取向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要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