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弹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古琴(七弦琴)、瑟论文

儒教与琴理--儒家礼乐教化思想语境下琴学义理的历史演变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27页
第一章 先秦儒家礼乐与琴理第27-56页
 第一节 儒教与琴理的文化溯源第27-36页
  一、先秦礼乐制度简述第27-28页
  二、儒家对礼乐的继承和发扬第28-30页
  三、礼乐制度的儒学阐释第30-34页
  四、古琴在先秦礼乐中的位置第34-36页
 第二节 “家弦户诵”的琴乐生态第36-41页
  一、国子借琴蓄德第36-37页
  二、乐师为琴传技第37-38页
  三、庶民乐其畅情第38-39页
  四、艺伎以之娱人第39-41页
 第三节 孔门教化中的琴乐观第41-50页
  一、直接文献:孔子思想对琴理的间接贡献第41-45页
  二、间接文献:孔子及其弟子对琴理的贡献第45-48页
  三、后世发挥第48-50页
 第四节 百家争鸣中琴理的多维透视第50-56页
  一、琴为“仪节”第50-51页
  二、琴乐有“经”第51-53页
  三、琴音求和第53-54页
  四、崇圣比德第54-56页
第二章 两汉“独尊儒术”观念下的琴理发展第56-85页
 第一节 “琴为乐统”的琴乐功能观第56-67页
  一、儒教与琴理融合的契机第56-60页
  二、汉儒对琴乐功能的设想第60-64页
  三、琴理对汉儒的实际效果第64-67页
 第二节 天人观念在古琴中的凸显第67-76页
  一、琴制的完善及定型第68-69页
  二、琴制的象征意义第69-73页
  三、琴事与人事的感应第73-76页
 第三节 “崇圣比德”的文化心态第76-85页
  一、以琴比德第76-81页
  二、以琴修身进德第81-83页
  三、琴乐以雅为正第83-85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琴理的转向与位移第85-103页
 第一节 玄学影响下的琴理转向第85-95页
  一、儒教不彰,玄学兴起第85-87页
  二、玄学影响下琴理的新变第87-92页
  三、魏晋琴人的风度第92-95页
 第二节 世家门风中的琴乐功能第95-103页
  一、累世经学影响下的琴学世家第95-97页
  二、“左琴右书”的价值认同第97-100页
  三、儒道融通的历史影响第100-103页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化融合下的“华夏正声”第103-125页
 第一节 文化融合下的古琴诸相第103-113页
  一、唐朝开放的文化气派第103-106页
  二、琴理融通佛法第106-111页
  三、琴艺趋向专业化第111-113页
 第二节 儒学新说对琴理的启示第113-125页
  一、儒者以琴乐为“华夏正声”第113-116页
  二、儒学新见对以琴正心的修正第116-122页
  三、礼乐精神的内化第122-125页
第五章 宋明理学背景下琴理的再展开第125-203页
 第一节 宋明琴理的展开形态第125-139页
  一、平民社会开启对琴理之影响第125-129页
  二、宋明理学对琴理之修正第129-134页
  三、琴理之趣第134-139页
 第二节 从“养性正心”到“情”的彰显第139-156页
  一、以琴养性正心穷理第140-145页
  二、以琴为心之自然流行第145-153页
  三、“以琴载道”与“艺即是道”第153-156页
 第三节 专业琴论的儒学渗透第156-203页
  一、儒学语境中的宋明琴坛第157-165页
  二、儒者认同的琴艺实践方式第165-176页
  三、儒学影响下的宋明琴乐功能论第176-180页
  附文:抚琴手势“兴词”用典考述第180-203页
第六章 清至民国琴理的现代化转换第203-249页
 第一节 清代“儒者琴”新论第204-223页
  一、清儒论琴之要义第204-213页
  二、专业琴论更趋理性第213-219页
  三、对以琴养心的践行第219-223页
 第二节 民族兴亡关头的“黄胄古乐”第223-249页
  一、传统琴学式微第224-225页
  二、琴艺存亡之争第225-233页
  三、复兴琴乐之举第233-242页
  四、琴乐被动转型第242-249页
结语第249-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7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等第273-275页
附录一:插图目录第275-277页
附录二:表格目录第277-279页
致谢第27页

论文共2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湛江傩仪的身体语言及文化研究
下一篇:戏曲行当审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