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导论 | 第15-23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页 |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政府绩效审计概述 | 第23-39页 |
第一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 | 第23-28页 |
一、审计与绩效审计 | 第23-24页 |
二、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 | 第24-26页 |
三、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 | 第26-27页 |
四、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 第27-28页 |
五、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 | 第28页 |
第二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与基本功能 | 第28-30页 |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 | 第28-30页 |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功能 | 第30页 |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30-39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0-32页 |
二、企业家政府理论 | 第32-33页 |
三、公共管理学的有关理论 | 第33-34页 |
四、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34-35页 |
五、科学发展观 | 第35-37页 |
六、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39-57页 |
第一节 美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39-47页 |
一、政府审计的产生——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案》 | 第39-40页 |
二、《预算和会计法案》的内容和意义 | 第40-42页 |
三、初期稽核为主的审计服务 | 第42页 |
四、美国审计体系、机构和职权 | 第42-46页 |
五、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美国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47-57页 |
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 第47-48页 |
二、加强政府管理的新理论的出现 | 第48-49页 |
三、克林顿的政府绩效评估运动 | 第49-51页 |
四、美国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 第51-55页 |
五、绩效审计成为世界审计的主流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建设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基础 | 第57-60页 |
一、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第57页 |
二、议会型的国家审计管理模式 | 第57页 |
三、完备的法制框架 | 第57-58页 |
四、健全的媒体监督 | 第58-59页 |
五、全民的民主意识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全面政府管理绩效的建立 | 第60-63页 |
一、克林顿的国家绩效评估和政府重塑 | 第60-62页 |
二、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第62页 |
三、政府绩效评估对绩效审计的作用 | 第62-63页 |
第三节 职业道德和信用体系建设 | 第63-68页 |
一、法律层面的规定 | 第63-65页 |
二、审计对领导者影响因素的考量 | 第65-68页 |
第四章 美国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 | 第68-97页 |
第一节 充分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审计战略眼光和前瞻性 | 第68-78页 |
一、政府审计的战略规划及修正机制 | 第68-72页 |
二、战略计划的制定以充分的风险评估为可靠依据 | 第72-78页 |
第二节 绩效审计标准及评估体系的完备性 | 第78-88页 |
一、绩效审计标准 | 第78页 |
二、绩效审计的评估体系 | 第78-88页 |
第三节 规避审计风险的制度性方法的科学性 | 第88-95页 |
一、对审计的风险格外关注 | 第88-89页 |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 | 第89-91页 |
三、充分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 第91-93页 |
四、内部控制框架与政府审计的关系 | 第93-95页 |
五、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对规避审计风险的作用 | 第95页 |
第四节 对人力资本的高度重视 | 第95-97页 |
一、培育审计人员对职业的骄傲 | 第95-96页 |
二、加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 | 第96-97页 |
第五章 中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客观条件 | 第97-122页 |
第一节 中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的必然性 | 第97-99页 |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客观要求 | 第97页 |
二、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97-99页 |
第二节 中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约束 | 第99-118页 |
一、行政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框架的不足 | 第99-106页 |
二、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端 | 第106-113页 |
三、现有政府决策机制的弊端 | 第113-114页 |
四、现有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弊端 | 第114-118页 |
第三节 产生问题的根源 | 第118-122页 |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 第118-119页 |
二、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公共财政监督的弱化 | 第119-120页 |
三、不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 | 第120页 |
四、监督主体的缺失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 | 第122-170页 |
第一节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探索 | 第122-145页 |
一、深圳特区绩效审计的先行探索 | 第122-132页 |
二、全国范围绩效审计的开展 | 第132-137页 |
三、政府绩效审计探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7-145页 |
第二节 完善绩效审计必备的政府环境 | 第145-152页 |
一、建立政府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协调和分离体制 | 第145-147页 |
二、建立更透明的政府 | 第147-149页 |
三、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 | 第149-150页 |
四、建立明晰的问责制度 | 第150页 |
五、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 第152-154页 |
一、美国公共预算体制对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152页 |
二、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绩效预算 | 第152-153页 |
三、进一步落实和发挥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作用 | 第153-154页 |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业务体系策略 | 第154-170页 |
一、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审计的前瞻性作用 | 第154-157页 |
二、建立更加明晰而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战略 | 第157-160页 |
三、促进政府和企业建立科学和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160-161页 |
四、建立适应政府绩效管理和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和审计指南 | 第161页 |
五、建立独立审计人员的责任和激励机制 | 第161-164页 |
六、以经济责任审计促绩效审计发展 | 第164-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78-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