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摘要 | 第10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 第10-26页 |
1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10-14页 |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 第11-12页 |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 第12-14页 |
2 皮亚杰、科尔伯格之后关于道德认知判断的研究 | 第14-17页 |
·后皮亚杰派的研究 | 第14-16页 |
·后科尔伯格派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我国学者对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 第17-18页 |
4 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对偶故事法 | 第18页 |
·道德判断访谈(MJI) | 第18-19页 |
·确定问题测验(DIT) | 第19页 |
·道德判断测验(MJT) | 第19-20页 |
·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P) | 第20页 |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法 | 第20-21页 |
5 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4页 |
·认知加工与道德认知发展 | 第21页 |
·“去中心作用”(decentration)与道德认知 | 第21-22页 |
·情绪与道德认知 | 第22页 |
·同伴群体与道德认知 | 第22-23页 |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认知 | 第23-24页 |
6 社会变迁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 | 第24-26页 |
·学校道德教育出现的矛盾 | 第24-25页 |
·近年来来中国青少年的道德特征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6-47页 |
1 引言 | 第26-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研究材料 | 第28-30页 |
·研究过程 | 第30页 |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被试不充当角色时,对第一、二对故事的判断结果比较 | 第30-31页 |
·被试充当角色时,对第一、二对故事的判断结果比较 | 第31-32页 |
·对第三、四对故事的判断结果比较 | 第32-33页 |
·被试不充当角色时,对第五、六对故事的判断结果比较 | 第33页 |
·被试充当角色时,对第五、六对故事的判断结果比较 | 第33-34页 |
·各年龄组被试在损坏性质和行为意向性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4-35页 |
·各年龄组被试在损坏性质和行为意向性上的年级差异 | 第35-37页 |
·自尊、身体攻击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37页 |
·儿童对每对故事道德判断的年代差异的检验 | 第37-42页 |
4 讨论 | 第42-47页 |
·儿童公有观的发展 | 第42-43页 |
·儿童根据行为意向性作出判断的能力发展 | 第43页 |
·对财物的损坏性质和行为的意向性中的权衡 | 第43-44页 |
·儿童在道德判断中的逆转现象 | 第44-45页 |
·公私观念的影响因素及适应功能 | 第45页 |
·年代变迁在儿童公私观念发展中的体现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