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学鲁迅作品的变迁与教材的编订和解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2页
第一章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数量和解读侧重点的演变及其原因第12-26页
 一 哺生的经典初现的光芒(民国时期)第12-14页
  (一) 基本情况第12-13页
  (二) 解读侧重点第13-14页
  (三) 原因探讨第14页
 二 政治的载体负重的大师(新中国建立——“文化大革命”前)第14-17页
  (一) 基本情况第14-16页
  (二) 解读侧重点第16-17页
  (三) 原因探讨第17页
 三 短暂的放逐快速的恢复(十年文革)第17-19页
  (一) 基本情况第17-18页
  (二) 解读侧重点第18-19页
  (三) 原因探讨第19页
 四 全面的恢复走向温和(20 世纪70 年代末——20 世纪90 年代初)第19-22页
  (一) 基本情况第19-20页
  (二) 解读侧重点第20-21页
  (三) 原因探讨第21-22页
 五 不变的经典多元化的讨论(20 世纪末至今)第22-24页
  (一) 基本情况第22页
  (二) 解读侧重点第22-23页
  (三) 原因探讨第23-24页
 六 小结第24-26页
第二章 教材编订的发展第26-34页
 一 影响中学语文教材编订的因素第26-30页
  (一) 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第26-27页
  (二) 社会政治制度第27-28页
  (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第28-29页
  (四) 文学理论、教育理论的发展第29页
  (五) 科学技术的发展第29-30页
 二 中学语文教材编订的发展方向第30-31页
 三 中学语文教材编订的优化思考第31-34页
  (一) 内容的角度第31-32页
  (二) 结构的角度第32-34页
第三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系统性解读教材第34-40页
 一 教师适当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回到作者的创作时代第34-35页
 二 抛开作品的形成要素,把作品拿到当下重新审读第35-36页
 三 舍弃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纯文本阅读第36-37页
 四 小结第37-40页
第四章 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精神,追问经典的出路第40-44页
 一 经典的尴尬第40-41页
 二 鲁迅作品是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第41页
 三 有力的坚守第41-44页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优化整合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