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佚书连词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 前言 | 第8-16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 语料介绍 | 第9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语料本身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汉语连词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 描写法和统计法 | 第11页 |
2. 语义分析法 | 第11页 |
(五) 连词的界定和分类 | 第11-16页 |
1. 关于连词的定义 | 第11-12页 |
2. 连词的判定 | 第12-16页 |
3. 连词的分类 | 第16页 |
二、 银雀山汉简佚书联合连词分析 | 第16-24页 |
(一) 并列连词 | 第16-19页 |
1. 与 | 第16-17页 |
2. 及 | 第17-18页 |
3. 且 | 第18页 |
4. 而1 | 第18-19页 |
5. 以1 | 第19页 |
6. 银雀山汉简佚书并列连词小结 | 第19页 |
(二) 承接连词 | 第19-23页 |
1. 则 | 第19-20页 |
2. 然则 | 第20-21页 |
3. 乃 | 第21页 |
4. 而2 | 第21-22页 |
5. 以2 | 第22页 |
6. 于是 | 第22页 |
7. 然后 | 第22-23页 |
8. 银雀山汉简佚书承接连词小结 | 第23页 |
(三) 递进连词 | 第23-24页 |
1. 而3 | 第23-24页 |
2. 况 | 第24页 |
3. 银雀山汉简佚书递进连词小结 | 第24页 |
三、 银雀山汉简佚书偏正连词研究 | 第24-35页 |
(一) 假设连词 | 第24-26页 |
1. 若 | 第24-25页 |
2. 如 | 第25页 |
3. 而4 | 第25-26页 |
4.银雀山汉简佚书假设连词小结 | 第26页 |
(二) 让步连词 | 第26-27页 |
1. 虽 | 第26-27页 |
2. 银雀山汉简佚书让步连词小结 | 第27页 |
(三) 转折连词 | 第27-29页 |
1. 然 | 第27-28页 |
2. 而5 | 第28页 |
3. 然而 | 第28-29页 |
4. 银雀山汉简佚书转折连词小结 | 第29页 |
(四) 因果连词 | 第29-32页 |
1. 以3 | 第29-30页 |
2. 故 | 第30页 |
3. 是故 | 第30页 |
4. 因 | 第30-31页 |
5. 而6 | 第31页 |
6. 因而 | 第31页 |
7. 是以 | 第31-32页 |
8. 银雀山汉简佚书因果连词小结 | 第32页 |
(五) 目的关系连词 | 第32-33页 |
1. 以4 | 第32页 |
2. 而8 | 第32-33页 |
3.银雀山汉简佚书目的连词小结 | 第33页 |
(六) 银雀山汉简佚书修饰连词 | 第33-35页 |
1. 而7 | 第33-34页 |
2. 之 | 第34页 |
3.银雀山汉简佚书修饰关系连词小结 | 第34-35页 |
四、 结语 | 第35-38页 |
(一) 银雀山汉简佚书连词使用情况统计 | 第35-36页 |
(二) 银雀山汉简佚书连词的特点 | 第36-38页 |
1. 以单音节连词为主 | 第36-37页 |
2. 各连词的用法丰富 | 第37页 |
3. 连词系统较为完整 | 第37页 |
4. 体现词汇双音化的倾向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