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心雕龙》文学接受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文心雕龙》文学接受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心雕龙》文学接受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3-18页 |
第二章 《文心雕龙》文学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8-34页 |
第一节 主体条件论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客体条件论 | 第21-25页 |
第三节 接受过程论 | 第25-30页 |
第四节 接受效果论 | 第30-34页 |
第三章 《文心雕龙》文学接受理论的特征 | 第34-38页 |
(一) 沿波讨源,接受主客体动态交流性 | 第34-35页 |
(二) 致虚守静,接受心理的非功利性 | 第35-36页 |
(三) 明道救弊,接受结果的目的性 | 第36-37页 |
(四) 通古变今,接受历史的连续性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文心雕龙》文学接受理论的影响和现代启示 | 第38-47页 |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论接受理论的影响 | 第38-44页 |
第二节 《文心雕龙》接受理论的现代启示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