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探讨 | 第11-18页 |
一、教学风格 | 第11-16页 |
二、幼儿园体育教学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第18-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19-22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2页 |
三、研究方法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张老师体育教学风格“素描” | 第23-38页 |
第一节 风格呈现:一次公开课 | 第23-27页 |
第二节 解读张老师体育教学风格 | 第27-38页 |
一、派头十足:不一样的穿着打扮 | 第27-28页 |
二、风趣幽默:不一样的教学语言 | 第28-30页 |
三、无声胜有声:魅力无穷的体态动作 | 第30-32页 |
四、游戏伙伴:不一样的教师角色 | 第32-34页 |
五、一物多玩:不一样的活动载体 | 第34-38页 |
第三章 张老师体育教学风格历程 | 第38-52页 |
第一节 磨合期:教学风格模仿阶段 | 第38-42页 |
一、并不顺利的开始 | 第38-39页 |
二、模仿女老师 | 第39-40页 |
三、找到“感觉”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兼容并蓄期:教学风格创新阶段 | 第42-48页 |
一、小勇哥哥的来历 | 第42-44页 |
二、运动服的魅力 | 第44-45页 |
三、无心插柳,柳成荫 | 第45页 |
四、老师就是个演员 | 第45-47页 |
五、演而优则导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稳中求进:有风格教学阶段 | 第48-52页 |
一、“快乐体育” | 第49页 |
二、过五关,斩六将 | 第49-50页 |
三、新的挑战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张老师体育教学风格的形成条件 | 第52-68页 |
第一节 成长的“摇篮”:张老师体育教学风格形成的场域 | 第52-60页 |
一、“摇篮”的描述 | 第52-54页 |
二、给“米”下“锅” | 第54-55页 |
三、搭“台”唱“戏” | 第55-57页 |
四、开“小灶” | 第57-58页 |
五、满“园”馨“香”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张老师体育教学风格的个人条件 | 第60-68页 |
一、个性的光辉 | 第60-62页 |
二、真挚的职业情怀 | 第62-65页 |
三、体育学科知识的铺垫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张老师教学风格的启示与反思 | 第68-78页 |
第一节 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第68-74页 |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 第68-69页 |
二、幼儿园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开绿灯” | 第69-71页 |
三、教师个人:自我“修炼”与突破 | 第71-74页 |
第二节 对学前教师培养的反思 | 第74-78页 |
一、为什么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没有形成教学风格 | 第75-76页 |
二、为什么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反而“严肃”了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一 | 第84-87页 |
附录二 | 第87-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