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普洱茶的概述 | 第13页 |
·茶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 第13-18页 |
·茶多酚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 第13-15页 |
·咖啡碱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 第15页 |
·茶多糖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 第15-16页 |
·茶蛋白、氨基酸的性质 | 第16-17页 |
·水分、灰分和水浸出物 | 第17-18页 |
·茶叶脱咖啡碱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18-19页 |
·金属离子沉淀萃取法 | 第19页 |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法 | 第19-20页 |
·大孔树脂吸附法 | 第20-22页 |
·微生物降解法 | 第22-23页 |
·吸附与离子交换 | 第23-24页 |
·吸附类型 | 第23-24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24页 |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普洱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6-39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6-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茶叶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8-30页 |
·茶叶的前处理 | 第30页 |
·茶汤的制备 | 第30-31页 |
·茶叶浸取工艺的正交实验设计 | 第31页 |
·最佳浸取条件下五种茶样的筛选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茶叶水分含量 | 第31-32页 |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咖啡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提取条件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 第33-35页 |
·正交法优化提取条件的实验研究 | 第35-36页 |
·最佳浸取条件下五种茶样的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大孔树脂的筛选及脱除咖啡碱工艺的研究 | 第39-52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茶汤的制备 | 第41页 |
·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41页 |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与再生 | 第41-42页 |
·树脂的筛选 | 第42页 |
·树脂动态吸附条件的选择 | 第42-43页 |
·儿茶素成分的变化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树脂静态吸附条件下的筛选 | 第43-44页 |
·静态吸附条件下树脂对其它成分的吸附比较 | 第44-45页 |
·上样流速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上样液 pH 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洗脱剂浓度的确定 | 第47-49页 |
·儿茶素成分的变化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树脂 AL-1 吸附平衡及吸附行为学研究 | 第52-63页 |
·引言 | 第52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茶汤的制备 | 第53页 |
·静态吸附动力学的测定 | 第53-54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静态吸附热力学的测定 | 第54页 |
·树脂 AL-1 对咖啡碱的吸附热力学性质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树脂 AL-1 静态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55-56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6-57页 |
·树脂 AL-1 吸附控速步骤的确定 | 第57-59页 |
·树脂 AL-1 对咖啡碱吸附等温线 | 第59-60页 |
·树脂 AL-1 对咖啡碱的吸附热力学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脱咖啡碱后富含多酚茶汤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第63-72页 |
·引言 | 第63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3-65页 |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63-64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6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清除 DPPH·(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65页 |
·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65页 |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65-66页 |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清除 DPPH·(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能力 | 第66-67页 |
·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 | 第67-68页 |
·还原能力 | 第68-69页 |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一、结论 | 第72-74页 |
二、创新点 | 第74页 |
三、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