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行车安全性分析和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对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高速公路匝道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5页 |
| ·匝道道路几何条件与行车安全 | 第18-20页 |
| ·平面设计因素 | 第19页 |
| ·纵断面设计因素 | 第19页 |
| ·横断面设计因素 | 第19-20页 |
| ·视距因素 | 第20页 |
| ·匝道端部设计因素 | 第20页 |
| ·匝道交通流条件与行车安全 | 第20-23页 |
| ·交通量因素 | 第20-22页 |
| ·交通组成因素 | 第22页 |
| ·运行车速因素 | 第22-23页 |
| ·驾驶员因素与行车安全 | 第23-24页 |
| ·匝道驾驶员心理特征 | 第23-24页 |
| ·匝道驾驶员行车安全特性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高速公路匝道车辆运行安全性分析 | 第25-40页 |
| ·匝道车辆运行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 ·自由行驶 | 第25-26页 |
| ·跟车行驶 | 第26页 |
| ·分合流行驶 | 第26-27页 |
| ·匝道车辆运行安全性分析 | 第27-35页 |
| ·自由行驶安全性分析 | 第27-28页 |
| ·跟车行驶安全性分析 | 第28-30页 |
| ·分合流行驶安全性分析 | 第30-35页 |
| ·行车危险系数 | 第35-39页 |
| ·指标的选择 | 第35-36页 |
| ·行车危险系数计算分析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高速公路匝道交通安全评价 | 第40-49页 |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40页 |
| ·评价因素集建立 | 第40-41页 |
| ·隶属度矩阵R | 第41-42页 |
| ·模糊统计试验 | 第41页 |
| ·隶属函数确定 | 第41-42页 |
| ·评价因素权重向量确定 | 第42-44页 |
| ·第一级评价因素权重确定 | 第42-43页 |
| ·第二级评价因素权重确定 | 第43-44页 |
| ·建立评语集 | 第44-45页 |
| ·评价因素的分级标准 | 第45页 |
| ·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交通安全评价系统框架 | 第45-48页 |
| ·开发平台选取 | 第46-47页 |
| ·系统运行环境与安装卸载 | 第47-48页 |
| ·程序使用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高速公路匝道行车安全技术对策 | 第49-56页 |
| ·匝道事故数据收集 | 第49页 |
| ·匝道事故数据分析 | 第49-53页 |
| ·基于事故规律的行车安全技术对策 | 第53-55页 |
| ·道路与环境方面 | 第53-54页 |
| ·车辆方面 | 第54页 |
| ·驾驶员方面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56-62页 |
| ·行车危险系数模型检验 | 第56页 |
| ·匝道安全评价模型检验及应用 | 第56-61页 |
| ·伊春至哈尔滨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出口匝道 | 第56-59页 |
| ·哈尔滨至大庆高速公路肇东出口匝道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一、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2页 |
|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