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1-16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危害 | 第12-16页 |
·对于个人的危害 | 第12-15页 |
·对于社会的危害 | 第15-16页 |
2 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理论价值 | 第16页 |
·揭示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尝试建构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模型 | 第16页 |
·为研究其他情绪障碍大学生的攻击性提供方法论借鉴 | 第16页 |
·实践价值 | 第16-17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概念界定 | 第17-25页 |
·抑郁症状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攻击概念的界定 | 第18-25页 |
·大学生攻击性研究 | 第25-27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不够明确 | 第26页 |
·设置特定条件下的攻击性 | 第26-27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国内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 | 第27-28页 |
·国外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 | 第28-32页 |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研究对象范围狭隘,重老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轻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 重各种病症患者抑郁症状研究,轻一般学生群体,尤其是抑郁症状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 第32-33页 |
·攻击性定义的界定范围比较狭窄 | 第33页 |
·攻击性研究方法多样,但没有一个能够很好解决研究问题的恰当方法 | 第33-36页 |
·现有研究文献鲜有涉及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 | 第36-39页 |
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 第39-42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结构的构建 | 第39-40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研究结果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40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40页 |
·问卷初测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的施测及检验 | 第42-59页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被试构成 | 第42页 |
·研究材料 | 第42页 |
·研究程序 | 第42-43页 |
·统计工具 | 第43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3-59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研究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51-55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5-59页 |
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 | 第59-75页 |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研究被试 | 第59页 |
·研究材料 | 第59页 |
·统计工具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75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各因子平均分比较 | 第59-60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 第60-61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年级差异 | 第61-62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来源差异 | 第62-63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 | 第63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 第63-65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差异 | 第65-66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教养方式差异 | 第66-69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 | 第69-70页 |
·父亲职业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 | 第70-71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职业差异 | 第71-72页 |
·在校每月花费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 | 第72-75页 |
7 讨论 | 第75-91页 |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讨论 | 第75-78页 |
·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 第75-76页 |
·关于本研究相关测量工具的选取和编制 | 第76-78页 |
·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讨论 | 第78-89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 第78-80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年级差异 | 第80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 | 第80-82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 第82-85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教养方式差异 | 第85-87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父母亲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差异 | 第87-88页 |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在校每才花费及家庭来源差异 | 第88-89页 |
·教育建议 | 第89-90页 |
·本研究需要改进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90-91页 |
8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附录 | 第100-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