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时期的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7页 |
|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7-8页 |
| 第2章 中小企业概述 | 第8-13页 |
| ·中小企业的定义 | 第8-9页 |
| ·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9-11页 |
| ·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 | 第9页 |
| ·管理家族化现象较为普遍 | 第9页 |
| ·决策迅速,但存在较大成长风险 | 第9页 |
| ·创新能力强 | 第9-10页 |
| ·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低级水平 | 第10页 |
| ·企业文化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合理的营造和管理 | 第10-11页 |
| ·中小企业的分类 | 第11-12页 |
| ·速成长企业 | 第11页 |
| ·科技企业 | 第11页 |
| ·企业家型企业 | 第11页 |
| ·家族企业 | 第11-12页 |
| ·小企业集群 | 第12页 |
| ·机会型企业 | 第12页 |
|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 ·促进经济发展 | 第12页 |
| ·促进社会安定,增加就业 | 第12页 |
| ·增加出口创汇 | 第12页 |
| ·有利于培养企业家 | 第12-13页 |
| 第3章 激励理论以及激励形式 | 第13-21页 |
| ·激励理论的简单回顾 | 第13-17页 |
|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3页 |
| ·郝兹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 第13页 |
| ·弗隆姆(Vroom)的期望理论 | 第13-14页 |
| ·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 | 第14页 |
| ·爱尔德弗(Alderfer)的ERG理论 | 第14页 |
| ·洛克(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 | 第14页 |
| ·斯金纳(Skinner)的强化理论 | 第14-15页 |
| ·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 第15页 |
| ·人性假设理论 | 第15-17页 |
| ·激励形式概述 | 第17-21页 |
| ·激励的思想 | 第17页 |
| ·激励的分类 | 第17-18页 |
| ·常用激励方式 | 第18-21页 |
| 第4章 管理激励器模型 | 第21-26页 |
| ·电子激励器 | 第21-22页 |
| ·电子激励器的原理 | 第21-22页 |
| ·谐波的产生 | 第22页 |
| ·电子激励器与赫氏双因素理论 | 第22页 |
| ·管理激励器模型 | 第22-24页 |
| ·管理激励器模型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 第5章 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26-36页 |
| ·内因分析 | 第26-30页 |
| ·年龄 | 第26-28页 |
| ·价值观 | 第28页 |
| ·自信心 | 第28-29页 |
| ·挫折容忍力 | 第29-30页 |
| ·外因分析 | 第30-33页 |
| ·激励措施 | 第30-31页 |
| ·激励的度 | 第31页 |
| ·评价体系 | 第31-32页 |
| ·企业环境 | 第32-33页 |
| ·影响激励效果的经济学分析 | 第33-36页 |
| ·激励效果边际递减规律 | 第33-34页 |
| ·激励效果最大化 | 第34-36页 |
| 第6章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设计 | 第36-51页 |
| ·激励机制设计思想 | 第36-39页 |
| ·激励机制的含义 | 第36-37页 |
| ·激励机制设计的内容和目标 | 第37页 |
| ·激励机制评价体系 | 第37-39页 |
| ·激励机制设计方案 | 第39-51页 |
| ·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 ·考勤激励机制 | 第41-44页 |
| ·股权激励机制 | 第44-46页 |
| ·营销人员激励机制 | 第46-48页 |
| ·兼职员工激励机制 | 第48-49页 |
| ·创业者激励机制 | 第49-51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51-52页 |
| ·全文总结 | 第51页 |
| ·独创性成果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