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思路 | 第15-54页 |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猕猴桃起源、分布及生产概况 | 第15-16页 |
·猕猴桃果实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 第16页 |
·猕猴桃的加工和综合利用 | 第16页 |
·猕猴桃种籽的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油脂的脂肪酸的组成及分类 | 第18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第18-20页 |
·功能性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 第20-22页 |
·油脂的提取及分离方法 | 第22-23页 |
·功能性脂肪酸分离纯化技术研究 | 第23-25页 |
·超临界CO_2 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概念、原理 | 第25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 | 第25-26页 |
·影响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能力的因素 | 第26-29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成分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 第29-31页 |
·超临界流体精馏技术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中的应用研究 | 第31-33页 |
·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食品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 第33-39页 |
·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 | 第33-34页 |
·分子蒸馏技术的特点 | 第34-35页 |
·影响分子蒸馏的因素 | 第35-36页 |
·分子蒸馏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成分分离纯化中的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尿素包合法富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 第39-45页 |
·尿素包合法的原理 | 第39-40页 |
·尿素包合前原料的前处理及包合工艺 | 第40-41页 |
·影响尿素包合的因素 | 第41页 |
·尿素包合法与其它方法的结合 | 第41-43页 |
·尿素包合法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 第43-45页 |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45-52页 |
·微胶囊技术概述 | 第45-47页 |
·微胶囊的功能特点 | 第47-48页 |
·食品工业中常用的微胶囊化方法 | 第48-49页 |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49-51页 |
·微胶囊缓释性能研究进展 | 第51-52页 |
·文献资料分析与立题依据 | 第52-54页 |
第二章 猕猴桃籽油及其脂肪酸酯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研究 | 第54-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仪器装置 | 第54-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猕猴桃籽油脂肪酸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7-62页 |
·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猕猴桃籽油萃取量与CO_2 累积用量的关系 | 第57-59页 |
·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猕猴桃籽油在超临界CO_2 中的溶解度 | 第59-60页 |
·水分含量对猕猴桃籽油溶解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温度和压力对猕猴桃籽油脂肪酸乙酯在超临界CO_2 中溶解度的影响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 精馏技术富集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的研究 | 第64-7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仪器装置 | 第65-66页 |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精馏柱温度梯度对a-亚麻酸精馏效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精馏压力对a-亚麻酸精馏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二氧化碳流量对a-亚麻酸精馏效果的影响 | 第69页 |
·萃取温度和压力对a-亚麻酸精馏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超临界CO_2 与其它方法结合富集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 | 第70-71页 |
·连续式进料浓缩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的研究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超临界CO_2 萃取-精馏猕猴桃籽油过程分析 | 第72-73页 |
·萃取釜及精馏柱中物料与CO_2 接触方式的影响 | 第73页 |
·温度、压力、CO_2 流量对连续式精馏效果的影响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分子蒸馏技术富集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的研究 | 第75-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试验材料 | 第76页 |
·仪器装置 | 第76页 |
·试验方法 | 第76-78页 |
·a-亚麻酸含量的检测 | 第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分子蒸馏工艺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78-81页 |
·分子蒸馏工艺条件优化试验 | 第81-83页 |
·蒸馏级数对富集效果的影响 | 第83页 |
·讨论 | 第83-84页 |
·分子蒸馏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关于分子蒸馏技术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联用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尿素包合技术富集猕猴桃籽油中a-亚麻酸的研究 | 第85-94页 |
·尿素包合原理 | 第85-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86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86页 |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2页 |
·溶剂种类对尿素包合效果的影响 | 第87页 |
·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对a-亚麻酸富集效果的影响 | 第87-88页 |
·尿包法富集a-亚麻酸工艺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 第88-91页 |
·富集前后猕猴桃籽油脂肪酸组分含量比较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关于猕猴桃籽油的皂化水解酯化作用 | 第92页 |
·关于尿素包合富集纯化方法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喷雾干燥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技术研究 | 第94-10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94-95页 |
·试验方法 | 第95-96页 |
·测定指标和微胶囊效果评定 | 第96-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8页 |
·喷雾干燥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 第97-98页 |
·喷雾干燥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乳化液配方单因素试验 | 第98-100页 |
·喷雾干燥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工艺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100-103页 |
·喷雾干燥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乳液配方优化试验 | 第103-105页 |
·喷雾干燥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 | 第105-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气流式锐孔法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技术研究 | 第109-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109-110页 |
·试验方法 | 第110-112页 |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效果的评价 | 第11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20页 |
·海藻酸钠浓度对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成形效果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CaC1_2 浓度对猕猴桃籽油微胶囊成形效果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壁材与心材比例的确定 | 第114页 |
·乳化剂配比对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喷雾(N_2)压力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喷雾造粒液面距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 | 第116页 |
·喷雾物料流速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干燥方式的选择 | 第117页 |
·“气流式锐孔法”猕猴桃籽油微胶囊配方优化试验 | 第117-119页 |
·“气流式锐孔法”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喷雾造粒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 第119-120页 |
·讨论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八章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质量评价 | 第122-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4页 |
·试验材料 | 第122页 |
·试验仪器装置 | 第122-123页 |
·试验方法 | 第123页 |
·微胶囊质量评定方法 | 第123-1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30页 |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感官状态评价 | 第124-126页 |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的理化特性分析 | 第126页 |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 | 第126-128页 |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贮藏稳定性 | 第128-130页 |
·讨论 | 第130-131页 |
·关于微胶囊外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0页 |
·关于微胶囊稳定性的研究 | 第130-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九章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释放性能研究 | 第132-1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5页 |
·试验材料 | 第133页 |
·试验仪器装置 | 第133页 |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制备 | 第133-134页 |
·微胶囊释放性能研究方法 | 第134-1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5-139页 |
·猕猴桃籽油微胶囊产品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存在时间 | 第135-136页 |
·猕猴桃籽油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 第136-137页 |
·猕猴桃籽油释放动力学模型描述 | 第137-139页 |
·讨论 | 第139-141页 |
·壳聚糖/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的研究 | 第139-140页 |
·关于微胶囊释放率和释放动力学的研究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十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142-145页 |
·全文结论 | 第142-143页 |
·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个人简介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