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墙顶水平位移监测预报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变形监测技术简述 | 第10-1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变形监测数据建模预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 | 第17-29页 |
·粗差的剔除与插补 | 第17-18页 |
·粗差的识别 | 第17-18页 |
·剔除粗差后的插补 | 第18页 |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18-22页 |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参数最小二乘估计 | 第19-20页 |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精度评定 | 第20-21页 |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适用性检验 | 第21-22页 |
·多项式最小二乘原理 | 第22-29页 |
·多项式方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 第23-24页 |
·多项式最佳次数确定的AIC准则 | 第24-26页 |
·多项式方程的适用性检验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时间序列法的原理 | 第29-45页 |
·有关平稳时间序列的定义 | 第29-30页 |
·时间序列模型描述及特性分析 | 第30-36页 |
·AR(p)模型 | 第30-32页 |
·MA(q)模型 | 第32-33页 |
·ARMA(p,q)模型 | 第33-35页 |
·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 | 第35-36页 |
·时间序列的数据预处理 | 第36-38页 |
·模型AIC准则识别方法 | 第38页 |
·时间序列模型参数估计 | 第38-39页 |
·AR(p)模型估计 | 第38-39页 |
·MA(q)模型和ARMA(p,q)模型参数估计 | 第39页 |
·模型检验 | 第39-40页 |
·残差计算 | 第40页 |
·构造统计量进行检验 | 第40页 |
·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报 | 第40-42页 |
·AR(p)模型的预测 | 第41页 |
·MA(q)模型的预测 | 第41-42页 |
·ARMA(p,q)模型的预测 | 第42页 |
·AR模型拟合过程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工程概况及变形监测技术方法 | 第45-55页 |
·工程概况 | 第45-47页 |
·结构设计形式、施工工法及围护结构型式 | 第45页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47页 |
·水平位移监测 | 第47-51页 |
·监测原理 | 第47页 |
·数据观测技术要求 | 第47-49页 |
·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 | 第49页 |
·基点、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 第49-50页 |
·实时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0-51页 |
·轴力监测 | 第51-53页 |
·测点布置原则 | 第51页 |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 第51-52页 |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 第52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2-53页 |
·基准点布设原则及监测频率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5-83页 |
·模型改进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的程序实现过程 | 第56-57页 |
·预测结果的精度评定 | 第5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71页 |
·实验结论 | 第71-72页 |
·算法实现的MATLAB程序 | 第7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本文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A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