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引言 | 第9-12页 |
·内燃机工业的能源问题 | 第10页 |
·内燃机工业的环境问题 | 第10-12页 |
·内燃机工业的技术路线及发展方向 | 第12-18页 |
·新型燃烧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 第12-13页 |
·可变气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第13-14页 |
·内燃机模拟技术与现代设计技术的综合应用 | 第14页 |
·电控技术的应用 | 第14-16页 |
·代用燃料及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 第16-17页 |
·光学诊断技术与多维数值模拟模拟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第17-18页 |
·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及进气道研究、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 | 第18-19页 |
·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内燃机缸内气流运动及进气道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本课题的意义及目的 | 第20-21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双特征角新型气道稳流测试平台及特征矢量评价方法 | 第22-32页 |
·双特征角新型气道稳流测试平台 | 第23-27页 |
·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23页 |
·测试平台系统基本组成 | 第23-27页 |
·双特征角新型气道稳流测试平台机构原理 | 第27-28页 |
·特征矢量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评价方法简介 | 第28-29页 |
·特征矢量的引入 | 第29页 |
·特征矢量的合成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PFI基础样机的特征矢量评价方法验证 | 第32-42页 |
·PFI基础样机进气道产生缸内气流运动试验分析 | 第32-36页 |
·试验参数设定 | 第32-33页 |
·试验流程 | 第33-34页 |
·PFI基础样机进气道产生缸内气流运动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PFI基础样机缸内流场仿真计算 | 第36-37页 |
·进气道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缸内流场仿真计算参数设置 | 第37页 |
·特征矢量评价方法的验证 | 第37-41页 |
·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匹配性分析 | 第37-38页 |
·PFI基础样机缸内流场的特征矢量评价方法分析及仿真验证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低压直喷发动机进气道特征矢量评价及优化研究 | 第42-54页 |
·试验原理及试验方案 | 第42-45页 |
·空气辅助直喷喷嘴雾化特性试验 | 第43-44页 |
·基于双特征角新型气道稳流测试系统的缸内气流运动特性试验 | 第44-45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52页 |
·空气辅助直喷喷嘴雾化特性分析 | 第45-46页 |
·PFI基础样机进气道的改进及优化设计 | 第46-49页 |
·两款样机缸内不同测试平面及矢量平面内气体流动特性分析 | 第49-50页 |
·基于特征矢量的样机进气道性能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54-56页 |
·全文总结 | 第54页 |
·工作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