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进气组分发动机燃烧机理及排放特性研究
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引言 | 第8-9页 |
·氧、氮空气组分燃烧特性研究发展历程 | 第9-13页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9-12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气体膜分离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13-15页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5页 |
·发动机热过程热力学分析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可变组份进气系统分离特性研究 | 第19-36页 |
·混合气体的分离方法 | 第19-21页 |
·深冷分离法 | 第19-20页 |
·变压吸附法 | 第20页 |
·膜分离法 | 第20-21页 |
·气体膜分离过程机理 | 第21-27页 |
·多孔膜渗透 | 第22-24页 |
·非多孔膜渗透 | 第24-27页 |
·气体膜分离实验装置 | 第27-31页 |
·空气分离膜装置 | 第28-29页 |
·实验系统 | 第29-30页 |
·测量系统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及气流分离特性分析 | 第31-35页 |
·气体分离流变特性 | 第31-33页 |
·空气膜分离过程基本性能分析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富氧进气燃烧基本特征模拟分析 | 第36-55页 |
·模拟分析方法及其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模型建立基本条件 | 第36-38页 |
·燃烧过程基本特征分析 | 第38-45页 |
·燃烧速率 | 第38-39页 |
·燃烧持续期 | 第39-41页 |
·燃料燃尽率及残余废气系数 | 第41页 |
·放热率及缸内温度和热量损失 | 第41-45页 |
·动力性和经济性影响分析 | 第45-47页 |
·压力 | 第45页 |
·压力升高率 | 第45-46页 |
·指示功率及扭矩 | 第46-47页 |
·指示热效率及指示燃油消耗率 | 第47页 |
·排放影响分析 | 第47-53页 |
·进气氧浓度对HC影响 | 第47-49页 |
·进气氧浓度对CO影响 | 第49-50页 |
·进气氧浓度对NO_x影响 | 第50-53页 |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第4章 富氮燃烧过程演变与燃烧抑制 | 第55-70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56页 |
·燃烧机理分析 | 第56-61页 |
·氮组分程度对中间产物的影响 | 第61-62页 |
·进气温度对中间产物影响 | 第62-66页 |
·进气温度对CH_2O基团影响 | 第62-64页 |
·进气温度对H_2O_2基团影响 | 第64-66页 |
·转速对中间产物的影响 | 第66-68页 |
·转速对CH_2O基团的影响 | 第66-67页 |
·转速对H_2O_2基团的影响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基本能量特性分析 | 第70-76页 |
·发动机工作过程分析模型 | 第70-72页 |
·基本模型 | 第70-71页 |
·基本模型热力学关系 | 第71-72页 |
·发动机富氧进气燃烧过程热力学性能基本分析 | 第72-75页 |
·能量及火用变化 | 第73-74页 |
·进气氧浓度对能量及火用 影响分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发动机启动与怠速过程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 第76-86页 |
·实验系统 | 第76-77页 |
·富氧燃烧基本特性 | 第77-83页 |
·怠速工况下排放与富氧作用 | 第77-79页 |
·基本燃烧特性分析 | 第79-83页 |
·富氮燃烧基本特性 | 第83-85页 |
·NO_x排放 | 第83页 |
·HC排放 | 第83-84页 |
·CO排放 | 第84页 |
·瞬时转速波动比较 | 第84-85页 |
·本章小节 | 第85-86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86-89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8页 |
·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摘要 | 第98-101页 |
Abstract | 第101-105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