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5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28页 |
一、社会转型内涵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6-22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22-28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53页 |
一、对中国近代商人群体研究状况的概略 | 第28-37页 |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兴商人群体研究文献的检视 | 第37-53页 |
第二章 个案选择及研究设计 | 第53-82页 |
第一节 研究个案的选择及其简要描述 | 第53-56页 |
第二节 研究空间和价值 | 第56-60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60-82页 |
一、理论分析框架及相关概念厘定 | 第60-7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2-79页 |
三、本文的论述结构 | 第79-82页 |
第三章 商人群体生成的起始路径与地方经济结构变迁 | 第82-145页 |
第一节 义乌经济的地理历史及其文化特质 | 第82-101页 |
一、义乌经济的地理历史素描 | 第82-86页 |
二、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气质积淀 | 第86-101页 |
第二节 经济转型与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和提升 | 第101-123页 |
一、经济转型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市场化蜕变机缘 | 第101-106页 |
二、农民的韧武器与小商品市场的形成 | 第106-123页 |
第三节 商人群体的形成及地方经济结构的演变 | 第123-143页 |
一、商人群体的形成 | 第123-137页 |
二、地方经济结构的演变 | 第137-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四章 商人群体与地方治理转型(一):政府视角 | 第145-186页 |
第一节 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基本运行逻辑 | 第145-153页 |
一、压力型体制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空间 | 第145-149页 |
二、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有条件正当性及其行为逻辑的主要变量因素分析 | 第149-153页 |
第二节 制约与主动建构: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张弛之道” | 第153-174页 |
一、义乌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154-161页 |
二、义乌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张弛之道”:基本经验阐释 | 第161-174页 |
第三节 治理型政府的雏形显现 | 第174-184页 |
一、治理型政府的滥觞及其一般要素构成 | 第174-177页 |
二、义乌地方政府的行政逻辑嬗变:在试错中逐渐趋向“治理” | 第177-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五章 商人群体与地方治理转型(二):地方民主视角 | 第186-250页 |
第一节 转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与商人群体的特殊利益诉求 | 第187-194页 |
一、转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 第187-190页 |
二、商人群体的一般特质及我国商人群体的特殊利益诉求 | 第190-194页 |
第二节 商人群体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194-223页 |
一、政治参与动机的类型化分析 | 第194-208页 |
二、政治参与实现路径的多元化 | 第208-223页 |
第三节 商人群体政治参与程度及其绩效评析 | 第223-248页 |
一、商人群体政治参与的实现程度 | 第223-228页 |
二、商人群体政治参与对地方民主发展的绩效厘析 | 第228-248页 |
本章小结 | 第248-250页 |
第六章 商人群体与地方社会秩序重构 | 第250-315页 |
第一节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社会权力结构再造 | 第250-268页 |
一、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概况 | 第251-263页 |
二、义乌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 | 第263-268页 |
第二节 城市化与地方文化精神的嬗变 | 第268-293页 |
一、区域城市化的脉动 | 第268-282页 |
二、城市化推进下区域文化精神的嬗变 | 第282-293页 |
第三节 民间力量成长与地方社会转型 | 第293-313页 |
一、民间草根力量的生长:基层社会共同体的浮现 | 第294-307页 |
二、正式制度力量的回应:社会治理生态的柔韧化 | 第307-313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15页 |
第七章 结语和讨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 第315-331页 |
第一节 结语:基本经验 | 第315-323页 |
第二节 进一步的讨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 第323-33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31-343页 |
附录一:访谈对象简况表 | 第343-345页 |
附录二:义乌民营企业家(商人)访谈及问卷调查(纲要) | 第345-349页 |
附录三: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工作 | 第349-351页 |
致谢 | 第351-3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