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管线工程论文

非开挖地下信息管线的三维曲线探测新技术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研究背景第16-19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8页
     ·课题来源第18-19页
   ·国内外地下管线探测研究现状第19-25页
     ·外置式管线探测设备和方法第19-21页
     ·介入式传感的管道检测方法第21-24页
     ·现有探测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任务第25-27页
     ·研究目标第25页
     ·研究任务第25-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 非开挖地下信息管线探测系统的总体设计第28-40页
   ·引言第28页
   ·被测地下管线特征和环境分析第28-31页
     ·管道形状特征分析第29-30页
     ·弯道中物体的通过性分析第30-31页
   ·系统概念设计第31-32页
     ·系统工作原理第31页
     ·系统功能和技术参数第31-32页
   ·系统构成模块第32-39页
     ·牵引与拖拽子系统第32-34页
     ·介入式探测头子系统第34-38页
     ·控制与可视化子系统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基于曲线离散点形状信息的管道曲线空间形位重建方法第40-57页
   ·引言第40页
   ·基于离散点曲率信息曲线形位重建方法第40-48页
     ·基于曲率信息的平面曲线拟合方法第40-43页
     ·空间曲线拟合方法第43-46页
     ·基于曲率信息重建算法的模拟曲线验证第46-48页
   ·基于方向角测量的地下管线探测方法和技术第48-55页
     ·基于离散点切线方向角的平面曲线重建算法研究第48-50页
     ·基于离散点切线方向角的空间曲线重建算法第50-52页
     ·曲线形状重建的模拟曲线算例验证第52-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基于FBG 的曲线曲率测量方法和装置研究第57-66页
   ·引言第57页
   ·光纤光栅传感器检测曲率的原理第57-61页
     ·光纤光栅传感器检测应变原理第57-58页
     ·平面曲率传感方法第58-59页
     ·空间曲率传感方法第59-61页
   ·曲率传感头机构设计第61-65页
     ·柔弹性基材设计第61页
     ·粘贴有光纤光栅的聚胺脂基材测曲率的可行性实验第61-63页
     ·具有自动变径功能的定心保持架设计第63-64页
     ·光纤光栅曲率传感头的集成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管线中轴曲线方向角测量方法和装置研究第66-82页
   ·引言第66页
   ·基于电子罗盘的地下非开挖管线的方位角测量方法研究第66-71页
     ·电子罗盘测量空间方向角原理第66-67页
     ·管道中轴曲线空间方向角传感装置研究第67-69页
     ·定心保持夹持器的定心误差分析第69-71页
   ·基于PSD 的地下管线方位角测量方法研究第71-80页
     ·基于激光准直原理的曲线两离散点切线间夹角测量方法第71-74页
     ·基于PSD 的测量传感头设计第74-75页
     ·模拟管道内的试验第75-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非开挖地下管线测量系统实验平台设计第82-101页
   ·引言第82页
   ·介入式空间方位传感装置的牵引装置设计第82-86页
     ·管内牵引机器人第82-86页
     ·介入式传感装置的牵引第86页
   ·里程计的研究第86-93页
     ·里程计工作原理第86页
     ·里程计的结构设计第86-88页
     ·计程精度分析第88-93页
   ·信息检测与传输及介入控制系统第93-100页
     ·信息检测控制系统组成第93-95页
     ·介入控制系统的组成第95-96页
     ·图形重建及总控系统第96-98页
     ·控制系统软件组成和总框图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非开挖地下管线探测系统实验第101-112页
   ·引言第101页
   ·实验室试验情况第101-109页
     ·实验室实验环境第101页
     ·非开挖地下管线三维探测机器人系统样机工作步骤第101-102页
     ·实验和分析第102-107页
     ·探测误差分析第107-108页
     ·数据校正第108-109页
   ·用户场地室外试验第109-111页
     ·用户野外场地的实验环境第109-110页
     ·非开挖地下管线三维探测机器人系统样机工作步骤第110-111页
     ·实验和分析第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112-115页
   ·研究总结第112-113页
   ·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1页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主要科研学术论文第121-122页
博士期间已获授权的主要发明专利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静磁场对细菌的生物效应及其对偶氮染料降解的强化机制
下一篇: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以义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