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5-18页 |
1.2 红树林DOM的来源及其在输出过程中的影响因子 | 第18-22页 |
1.2.1 红树林DOM的来源 | 第18-19页 |
1.2.2 影响红树林DOM输出的主要因子 | 第19-22页 |
1.3 红树林区域DOM的分布特点 | 第22-23页 |
1.4 DOM的光谱表征方法 | 第23-25页 |
1.5 红树林CDOM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6 科学问题 | 第26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8-29页 |
2.2 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29-32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2.2.2 样品测试 | 第29-31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第3章 漳江河口-红树林系统DOM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2-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2 调查期间降水量及水文的变化 | 第33-35页 |
3.2.1 研究期间降雨情况 | 第33-34页 |
3.2.2 潮汐信息表 | 第34-35页 |
3.2.3 漳江河口以及红树林潮沟内盐度变化 | 第35页 |
3.3 漳江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DOM丰度的时空分布 | 第35-40页 |
3.3.1 a_(350)及DOC浓度随盐度变化 | 第35-38页 |
3.3.2 荧光组分随盐度变化 | 第38-40页 |
3.4 漳江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DOM性质的时空变化 | 第40-42页 |
3.4.1 S_(275-295)值及SUVA_(254)值随盐度的变化 | 第40-41页 |
3.4.2 荧光指数BIX及HIX随盐度的变化 | 第41-42页 |
3.5 讨论 | 第42-48页 |
3.5.1 漳江河口及红树林的DOM丰度及性质的区别 | 第42-46页 |
3.5.2 漳江河口及红树林DOM来源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3.5.3 漳江河口与其他河口的比较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人为影响下红树林潮沟DOM的动力学过程 | 第50-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2 调查期间水文及降水量的变化 | 第51-54页 |
4.2.1 潮汐信息 | 第51-52页 |
4.2.2 观测期间降水情况 | 第52-54页 |
4.3 红树林潮沟内DOM含量在潮周期内的变化情况 | 第54-57页 |
4.3.1 a_(350)值及DOC浓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54-56页 |
4.3.2 荧光组分时间序列变化 | 第56-57页 |
4.4 红树林潮沟内DOM性质在潮周期内的变化情况 | 第57-61页 |
4.4.1 S_(275-295)值及SUVA_(254)值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57-58页 |
4.4.2 荧光指数HIX值和BIX值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58-60页 |
4.4.3 类蛋白质组分与类腐殖质组分比值(P/H)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60-61页 |
4.5 讨论 | 第61-68页 |
4.5.1 CDOM在潮周期内的混合行为 | 第61-62页 |
4.5.2 漳江口红树林潮沟内CDOM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 | 第62-65页 |
4.5.3 荧光组分的示踪意义 | 第65-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漳江河口-红树林系统DOM生物可利用性探究 | 第69-80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5.2 漳江河口DOM的生物可利用性 | 第70-72页 |
5.2.1 培养前后漳江河口DOM丰度的变化 | 第70-71页 |
5.2.2 培养前后漳江河口DOM性质上的变化 | 第71-72页 |
5.3 潮汐作用下红树林潮沟内DOM的生物可利用性探究 | 第72-74页 |
5.3.1 培养前后潮沟内DOM含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5.3.2 培养前后潮沟内DOM性质的变化 | 第73-74页 |
5.4 讨论 | 第74-78页 |
5.4.1 漳江河口DOM生物可用性变化特点 | 第74-75页 |
5.4.2 红树林潮沟内DOM生物可利用变化特点 | 第75-76页 |
5.4.3 漳江口红树林中DOM生物可利用性可能存在的影响因子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0-83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2页 |
6.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科研活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