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日益严峻的有害藻华危害环境安全 | 第17-21页 |
1.1.1 有害藻华爆发的成因及危害 | 第17页 |
1.1.2 蓝藻水华影响水源水水质 | 第17-19页 |
1.1.3 甲藻赤潮破坏海洋生态安全 | 第19-21页 |
1.2 防控有害藻华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2.1 氯法杀灭藻 | 第21-22页 |
1.2.2 硫酸铜杀灭藻 | 第22-23页 |
1.2.3 过氧化氢杀灭藻 | 第23页 |
1.2.4 臭氧杀灭藻 | 第23-24页 |
1.3 基于高级氧化技术的羟基自由基杀灭有害藻华新方法 | 第24-26页 |
1.3.1 高级氧化技术及羟基自由基特性 | 第24-25页 |
1.3.2 羟基自由基杀灭有害藻华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OH杀灭有害藻华的实验系统 | 第29-36页 |
2.1 ·OH杀灭有害藻华的实验系统 | 第29-33页 |
2.1.1 实验系统装置的构建 | 第29-30页 |
2.1.2 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的等离子体发生源 | 第30-31页 |
2.1.3 高效生成1OH的等离子体化学反应 | 第31-33页 |
2.2 检测方法 | 第33-35页 |
2.2.1 总氧化剂TRO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2 ·OH的测定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水华蓝藻的实验研究 | 第36-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3.1.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 第36-37页 |
3.1.2 SYTOX Green染色法检测藻细胞活性 | 第37页 |
3.1.3 流式细胞仪检测藻细胞活性 | 第37-38页 |
3.1.4 光合活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3.1.5 叶绿素a的测定 | 第39页 |
3.1.6 DOC的测定 | 第39-40页 |
3.2 确定·OH杀灭铜绿微囊藻的CT阈值 | 第40-46页 |
3.2.1 采用荧光显微镜确定杀灭阈值 | 第40-41页 |
3.2.2 利用流式细胞仪确定杀灭阈值 | 第41-42页 |
3.2.3 光合活性确定杀灭阈值 | 第42-43页 |
3.2.4 ·OH杀灭的CT阈值 | 第43-44页 |
3.2.5 叶绿素a浓度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3.2.6 DOC含量变化分析 | 第45-46页 |
3.3 ·OH杀灭铜绿微囊藻的形态学分析 | 第46-48页 |
3.3.1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46页 |
3.3.2 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 第46-48页 |
3.4 ·OH与常规化学药剂杀灭铜绿微囊藻的对比 | 第48-53页 |
3.4.1 ·OH与ClO_2杀灭效果的对比 | 第48-50页 |
3.4.2 ·OH与CuSO_4杀灭效果的对比 | 第50-51页 |
3.4.3 ·OH与H_2O_2杀灭效果的对比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赤潮甲藻及形态学分析 | 第55-78页 |
4.1 赤潮甲藻的培养 | 第55-57页 |
4.1.1 锥状斯氏藻的培养 | 第55-56页 |
4.1.2 东海原甲藻的培养 | 第56-57页 |
4.2 确定·OH杀灭锥状斯氏藻的CT阈值 | 第57-62页 |
4.2.1 采用荧光显微镜确定杀灭阈值 | 第57-58页 |
4.2.2 利用流式细胞仪确定杀灭阈值 | 第58页 |
4.2.3 光合活性确定杀灭阈值 | 第58-59页 |
4.2.4 ·OH杀灭锥状斯氏藻的CT阈值 | 第59-60页 |
4.2.5 叶绿素a浓度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4.2.6 DOC含量变化分析 | 第61-62页 |
4.3 ·OH杀灭锥状斯氏藻的形态学分析 | 第62-64页 |
4.3.1 明场和荧光照片分析 | 第62-63页 |
4.3.2 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 第63-64页 |
4.4 确定·OH杀灭东海原甲藻的CT阈值 | 第64-70页 |
4.4.1 采用荧光显微镜确定杀灭阈值 | 第64-66页 |
4.4.2 利用流式细胞仪确定杀灭阈值 | 第66页 |
4.4.3 光合活性确定杀灭阈值 | 第66-67页 |
4.4.4 ·OH杀灭东海原甲藻的CT阈值 | 第67-68页 |
4.4.5 叶绿素a浓度变化分析 | 第68-69页 |
4.4.6 DOC含量变化分析 | 第69-70页 |
4.5 ·OH杀灭东海原甲藻的形态学分析 | 第70-72页 |
4.5.1 明场和荧光照片分析 | 第70-71页 |
4.5.2 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 第71-72页 |
4.6 ·OH与常规化学药剂杀灭东海原甲藻的对比研究 | 第72-77页 |
4.6.1 ·OH与ClO_2杀灭效果的对比 | 第72-74页 |
4.6.2 ·OH与CuSO_4杀灭效果的对比 | 第74-75页 |
4.6.3 ·OH与H_2O_2杀灭效果的对比 | 第75-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翔安水厂高藻水华羟基自由基预处理工业化试验 | 第78-89页 |
5.1 高藻饮用水·OH预处理流程 | 第78-80页 |
5.1.1 高藻水来源 | 第78-79页 |
5.1.2 高藻水藻类状况分析 | 第79页 |
5.1.3 高藻饮用水·OH预处理试验系统 | 第79-80页 |
5.2 检测方法 | 第80-81页 |
5.3 高藻水华1OH预处理试验结果 | 第81-85页 |
5.3.1 ·OH/NaClO杀灭高藻的结果 | 第81-83页 |
5.3.2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高藻杀灭效果 | 第83页 |
5.3.3 高藻光合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83-84页 |
5.3.4 高藻叶绿素a浓度变化分析 | 第84-85页 |
5.4 ·OH/NaClO杀灭高藻的形态学分析 | 第85-87页 |
5.5 常规水质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